現在對抗藥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人體的腸胃道,兩位學者的研究首次發現,人體不同部位攜帶不同數量和類型的抗藥菌,應該針對不同的部位進行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對付抗藥性細菌。

這份研究還發現,作為全球性危機,抗藥菌在不同國家、地區群族人體上並沒有顯著不同。這意味著有效的抗菌療法將具有世界通用性。

科學家普遍認為腸胃道是抗藥菌的主要陣營和發源地,因此多數研究都聚焦於腸胃道內存在的抗藥菌類型。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兩位學者莫耶斯(David Moyes)和卡爾(Victoria Carr)在The Conversation網介紹了他們的新研究,認為這種對付抗藥菌的方法可能是錯誤的。

他們認為,對口腔和腸胃的整體菌群進行研究這很重要,裏面包括細菌、黴菌、病毒所有的微生物,而每個菌群中只有部份微生物具有抗藥基因。

細菌互換抗藥基因

自從1928年抗生素發明以來,人們不論身體任何部位發炎的時候都會使用抗生素。其中口服抗生素是最常見的用藥方式。

口服抗生素通常是膠囊形式,服下後在胃部溶解。它們工作的方式是殺死胃裏面所有的細菌,因此維持人體健康的好細菌也在這個過程中也被殺死不少。抗生素再進入血液循環到身體各個部位,對付其它部位的細菌,比如喉嚨和耳朵。

也就是說,不論身體任何部位感染,胃部都是第一個被抗生素作用的器官。

這就帶來問題,細菌通過自身基因變異,或從其它微生物那裏這兩種方式增加一個或多個具有抗藥性的基因後,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抗藥性,使得一些感染無抗生素可用。現在每年超級細菌致死的人數多達70萬左右,到2050年將增加到1000萬。

細菌的抗藥性又會通過兩種方式傳播。一種是抗藥性細菌自身的壯大:由於不具有抗藥性的細菌都被殺死了,包括維持人體健康的好細菌,這使得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大量繁殖,直到它們成為主要的菌類。

另一種方式是,抗藥菌把自身的抗藥基因換給其它細菌種類,如果是導致感染的菌類得到這些基因,就會增加治療的難度。

此外抗藥性還可以人傳人。例如,口腔具有抗藥菌的人在咳嗽或親吻的接觸中就會把抗藥菌傳播到別人身上。

口腔和腸胃抗藥菌對比

莫耶斯和卡爾的研究採集了來自中國、斐濟、法國、德國、菲律賓和美國各地人的口腔和糞便菌群樣本,對其中所有的細菌進行基因測序,然後用電腦算法排除不具抗藥性的細菌種類,再將口腔和胃部具有差不多數量和類型抗藥菌的人群分組歸類。

結果他們意外地發現:

● 人體口腔菌群內含有的抗藥基因比腸胃道內菌群的基因少;

● 但是,口腔內抗藥菌的數量比腸道內多;

● 亞洲人的胃部攜帶更多抗藥菌;

● 抗藥菌在不同國家人群上的分佈沒有顯著不同。

數據顯示,口腔中逾80%的細菌種類和胃部的不同。他們看到了引發抗藥性因素的一些規律,和抗藥性傳播的速度,以及對於個體來說,適合使用哪些抗生素,應該避免使用哪些抗生素。

由於抗藥性已是全球性危機,研究人員稱看到抗藥菌在各群族具有一致性是個好消息,意味著有效的療法在世界範圍內將有通用性。

兩位學者表示,看來阻止抗藥菌的發展和傳播,要從人體不同部位有針對性地研究。這項研究只是這個研究方向的起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