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這個家,六男三女,一名小孩,共十口人,是當地農村極其罕見的「大家庭」。按農業社社員的標準,每人可以分到五分自留地,十個人加起來就有五畝地之多。
城裏人(包括幹部和知識界人士)也許聽說過「自留地」這個新名詞,恐怕未必都能了解它的實質內涵,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在農業合作化高潮掀起之時,以大批判、大辯論開路,不論「社會主義」覺悟高低,全部土地都得折股加入農業合作社,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不再屬於私人所有,而變成農業社「集體所有」。
農民歷來有隨時令流轉,在田邊地角種豆種瓜的習慣,收成的瓜果蔬菜,自用有餘,還可拿到墟場上交易。現在土地都入了社,再不可以在田邊地角種豆種瓜,不但農民的收入減少,連正常的自用蔬菜也沒了著落。
因此,在《農業合作社章程》中規定,在土地入社之前,農民可以自留少量土地,自種自收。至於自留多少,視各地實際情況而定。
我的家鄉潮汕地區,人多地少,自留地都限定在幾釐(釐,一畝的百分之一)以下。
連山自治縣人少地多,平均每個勞動力,要負擔種植十二畝水稻田,旱地在外。
我們估量自己雖是十口之家,能下地勞動的只有八人,要不了五畝「自留地」。我從前在家鄉也種過地,只要按家鄉「深耕細作」的辦法,有一畝自留地,十個人的吃菜,應當不成問題。
公社化以後,自留地和公社「集體地」爭工、爭時、爭肥,矛盾越來越突出,越激烈,最後變成農村「路線鬥爭」的一個焦點,自留地就成為農民割之不斷的資本主義尾巴,弄得家家戶戶,雞犬不寧。此是後話。
我們到「上草」還不到一個月,因體力勞動大增,飯量也跟著大增,原來每人每月糧食定量三十斤,就不夠吃了。沒辦法,向縣委辦公室申請補貼,礙於「全國性糧食政策」,縣委無權給我們增加定額,最後允許配給我們每人每月蓮藕乾三斤。
我們將蓮藕乾羼在米飯裏吃,別有風味,且能填滿肚子。我們還發現,這裏出產的蓮藕,澱粉含量特別高,放兩個鹹魚頭一起熬湯,吃飽喝足,那種滿足感,非言語能夠表達。◇(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