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談香港的水源問題,但不是要參與爭論,也沒有任何政治立場,就事論事,了解一下香港的「水」,到底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完全依賴大陸?

香港水源概述

香港有1,105平方公里,大致是新加坡的1.5倍,台北市的4倍,比北京城區的面積少一點,但差不太多。香港市面積並不小,但可居住面積相對狹小,水資源也比較有限。

19世紀中期,香港剛剛開埠的時候,本地的淡水水源有山上的河水、山澗的溪水、鑿井取用的地下水,足夠當地居民取用。歐洲人來了,人口漸漸多了,水就不夠用了。

1863年,當時的港英政府修建了香港的第一個小型蓄水池「薄扶林水塘」,用來儲存雨水。從1863年到1978年,先後建了17個這類主要用於飲用水的水塘和水庫,其中1968年建成的「船灣淡水湖」,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海上建成的淡水湖。香港還先後修建大約11個灌溉用的水塘。

香港從1945年至1963年這18年間,人口爆炸性增長,從原本的60萬,增加到350萬,大多是從大陸移民過去。據港府統計,現在的人口大約748萬。

而只靠以上說的收集雨水的方式,不僅不夠,而且不穩定,如果發生乾旱,飲用水就會吃緊。所以,香港勢必採用更多的方法,擴大水的來源。

根據香港政府水務署的介紹,香港水源目前分成兩大來源,五個種類。

其中,對於「現有水源」,2018年一共為香港帶去12.92億立方米的水量,分成三類,各類在總耗水量所佔比例分別為:本地各個水塘收集的水源,佔21%;從大陸廣東引入的東江水,佔57%;還有沖廁所用的海水,佔22%。另一個水源,是「新增水資源」,包括「海水化淡」,還有「循環再用水」。對於這五種水源,我們主要講引入量最大的,也是爭論得比較多的廣東「東江水」。

香港引入「東江水」的歷史 伴隨兩地政治糾葛

東江水進入香港,一直伴隨著政治上的角力。以前的港英政府總體的做法是,利用廣東水源解決一部份問題,但是避免造成依賴。我們剛才提到的香港大大小小17個食用水水庫,全是在主權移交以前建造的,最後建造的一個、也是最大的「萬宜水庫」,建成年份是1978年。而香港的大型水庫全是在80年之前建造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港府想避免對大陸水源的依賴,進而造成政治上的問題。

香港與大陸雙方最早的、正式的協議性供水,始自1961年2月1日,當時還不是直接從東江取水,而是「深圳水庫」的水供應香港,也不多,只有每年2,270萬立方米。

而香港大規模引入大陸水源,就是從引入「東江水」開始。東江是珠江的3條支流之一,發源地在江西。目前,供應廣州、深圳和香港,總計超過4,000萬人。

那麼,最早引入東江水,是在甚麼時候?是甚麼原因呢?香港、大陸兩地對這件事的描述,差異非常大。

大陸方面的說法,大意是說:大陸看香港缺水,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香港是個被割讓出去的「孩子」。但當時港英政府不想過份依賴大陸,寧可花錢買水,也不用大陸水。但1962年底到1963年遇到嚴重旱情,連續9個月不下雨,當地開始實行限時供水的制度,港英政府也挺不住啦,終於派代表去廣東。後來某總理親自拍板,建成「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1日,東江水正式進香港。東江水很長時間只佔香港淡水需求量的30%多。直到後來,香港經濟發展迅猛等原因,慢慢提高了供水量。

這是很符合大陸官方語氣的說法,但是轉過來看香港人自己,對這段供水史,卻是另一種描述。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講師李家翹,是香港水資源歷史方面的專家,他在自己研究後,將香港的供水史分成了三個「轉折點」。

第一個轉折點是1959年。李家翹翻查英國存有的歷史文件,發現1950年末,香港需要更多水源,香港的左派人士趁機穿針引線,提出引入廣東水。北京當局也抓住機會,表明對港澳兩地供水是「政治任務」。

1960年初,廣東正式向香港提出供水建議,可是港英政府當時擔心:第一,中共隨時威脅停水,怎麼辦?第二,很多市民就是逃避共產黨統治才去的香港,這些人反彈怎麼辦?第三,美國反對提議,怕共產主義陣營的中共乘機擴大勢力,甚至美國願意出資給香港,研究海水化淡。

面對這三點擔心,當時的港督為了增加水源,選了比較折衷的辦法:引入一少部份深圳水庫的水,同時加快香港水利工程建設,興修水庫,並發展水源採集的多樣化。當時雙方簽了有關深圳水庫的合約,雖然水量很有限,但中共當局立即對外宣傳:祖國偉大,拯救同胞於水火。而當時港英政府,直到後來開始引入東江水,一直採取這樣一個不依賴大陸多樣化策略。

香港中大的專家李家翹認為,第二個轉折點在1967年。當年,在香港的共產黨,發動了「六七暴動」,讓港英政府更加認識到,水資源獨立供應的重要性。於是,港英政府加速了豐富香港水資源的建設,投入的金錢也是史無前例。全球第一個海中水庫「船灣淡水湖」、儲水量在香港排第一的「萬宜水庫」、還有海水化淡廠等,都是在1967 年後建成的。

香港中大專家李家翹表示,1979年是香港第三個轉折點。當時香港的處境是,雖然全球油價上升,香港在1977年又遇到乾旱,全港持續限制供水,每天供應10小時,但是,香港自己供水的硬件已經建成很多。當時的香港政府甚至表示,沒有東江水,香港自己的供水能力也夠未來10年使用。

但是,就在這年明確了香港主權要移交大陸。因此,許多已建、未建和正在建的水源設施,就廢棄了。早前計劃的水利大工程被叫停、備用海水化淡廠最終被炸掉、西北供水計劃取消。而且在1979年起,香港與廣東方面簽署了新的協議,東江進港的水量逐年攀升。直到後來,東江水成為香港主要的水源。

東江供水 近年問題浮現

香港三年花112億買東江污水供飲用。2008年8月2日,來自廣東增城的黑色污染水流入東江。(Getty Images)
香港三年花112億買東江污水供飲用。2008年8月2日,來自廣東增城的黑色污染水流入東江。(Getty Images)

東江水價格超過新加坡海水化淡成本

香港與廣東就東江水的協議,基本上是每3年簽一次。根據一家大陸媒體自己的計算,2018到2020年的協議中,截至2020年,水價比前一個3年協議增加7%,根據香港水務署公示的價格,2020年的水價是每立方米5.9港元。根據香港作者Ladykylie 在網絡網誌Medium的一篇帖文,同樣是東江水,以每立方米港元計價,深圳買是1塊多,而澳門只要2塊多。作者還將香港買東江水的價格,跟新加坡的海水化淡成本做了比較,說新加坡海水化淡是每立方米3.8塊港元,相比東江水價要低。

「統包總額」買水會不會很浪費?

香港方面使用的方式是「統包總額」,簡單說就是每年香港要對自己用水量做一個預估,然後以最高的預估上限繳費。比如說,今年香港買6億立方米的東江水,那就要交6億立方米的錢,但是這一年只用了4億立方米怎麼辦呢,那另外2億立方米可能就浪費掉了。但是錢,照交!對於這一點,香港政府的解釋是,這樣總體買水,總是要省一些,因為一旦遇到旱情,如果按量買水,用多少、買多少,可能價格更貴,也不一定能得到有保障的配額。而且並不是每年都會有浪費,有的年份就會幾乎用完。

不過,除了東江水有時會浪費,香港本地水塘的水有時因為用不上,而溢出水庫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香港當局也遭到質詢,他們說會採取一些辦法解決水塘滿溢的浪費情況。東江水貴、加上存在浪費,但是本地的水卻滿溢不用,這種現象讓一些香港人很有意見。

東江水的污染問題

根據「香港01」2018年11月的一篇報道,當時香港的水務諮詢委員會考察,發現東江水的大腸桿菌含量,在個別日子達到每公斤6萬個,超標29倍。水務諮詢委員會主席說這「不能接受」。

圍繞處理東江水污染問題,香港水務署對外這樣介紹他們的辦法,比如:上移取水口到水質較好的地點,建立生物硝化站改善水質,建設專用輸水管道等等。

香港的未來水資源

東江水引入後,香港人已經習慣,以前很少去想其它水源,香港當局也沒有再大力開發其它水的來源。但是,2008年開始,因為東江水也很有限,大陸當局開始設置配額,雖然目前用量上沒有甚麼問題,但是加上提到的那些問題,香港政府也已經採取一些措施,增加供水的多樣性,但力度,遠沒有當初港英政府的大。

除了有數據表明,香港本地集水的數量,能供應香港使用大約9個月之外。香港也再次啟動「海水化淡」的工程,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工程項目」,計劃2019年開工,預計2023年完成。

最後分享一位香港觀眾的留言:說香港甚麼都是要靠中共,完全是錯的,水可能還需要,但原因是港共利益輸送而已。香港買的東江廢水,成本是全世界最貴,比香港自行用海水化淡還貴,但港共政權不予作為。其它糧油雜貨,中共的角色,隨著人口比例和文化改變,中共的供應已下跌到10%或以下。特別是肉食,香港後生一輩已甚少自家煮飯,多在食肆解決,食肆肯定90%或以上用急凍肉,買南美或其它國家肉類必定符合經濟效益。米飯也不是香港人主糧,而且大多從泰國入口,佔一半以上。電方面,香港以往都有賣電予深圳,而且大亞灣電廠,香港有份投資,加上現時大陸生業蕭條,所以才會讓成本較低的核電供港比例增加。綜合說,只有中共才會對內宣傳香港沒有大陸生存不了。

以上這些內容,都是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們也沒有任何結論,相信每位觀眾看後,都會對香港的水資源問題,有自己的觀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