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昨日發表一份策略報告。報告指港府自1997後就沒有籌備及安排土地儲備以及開闢土地,又說目前香港的可用土地居住面積不斷縮窄,促請當局考慮土地供應問題。報告又建議可以考慮收回新界私人擁有的為開發土地,而填平船灣淡水湖亦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

香港「土地問題」愈發嚴重,房屋供應不足,令年輕人「上車」艱難。港府自1997叫停大型填海計劃後,未有就土地增闢進行規劃,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密集建築。目前,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平方米。

港大科斯產權研究團隊發表「增闢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有關團隊認為,港府應考慮未來30年土地儲備問題,建議政府成立一個由行政長官領導下的常設決策機構,為持續的土地供應制定決策性規劃。

報告指港府自1997後未有就土地儲備和增闢土地進行任何籌劃及安排,香港的可用土地及居住面積不停縮窄,政府在考慮未來30年後土地供應問題時,可採用開山、填海或填湖造地,並建議政府可採用補地價方式在2047年收回新界私人擁有的未開發土地及閒置土地,而填平船灣淡水湖亦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

研究中心主任、房地產經濟學家鄒廣榮將香港的樓價高企解讀為住宅價格波動。他指住宅價格的波動部份由聯繫匯率系統所造成,而改變聯繫匯率非明智之舉,惟政府計劃建立一個龐大的土地儲備,以減低價格波動,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他認為,政府可公佈在2047年收回新界中私人擁有的未被開發利用或閒置的土地權益,可以補地價方式給予發展商更大誘因加快發展新界土地儲備,如此可釋放1,000公頃土地,但他強調,不包括佔用農業用地。

報告又指可考慮將合適的郊區及市區外圍土地,改為城市用地。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指,香港約30%的土地來自1950年至2017年間填海所得,期間香港人口增長500萬,為此,他建議政府可再考慮填海造地。同時,他亦建議可填湖造地,並建議可考慮濕地公園外圍的船灣。

他指船灣為人工湖,以不破壞生態平衡來計可發展新市鎮,並可釋放1,200多公頃土地,供建30萬個600呎住宅單位及6,000萬呎商業或公共建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