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胃鏡檢查。在胃鏡檢查後,有些人就會被醫生告知胃裏長了息肉。那麼,胃息肉究竟是怎麼回事?會變成胃癌嗎?是否需要切除?

根據文獻統計,約有0.8%至2.4%的人長有胃息肉。粗估這些患者的胃息肉中,約近50%是所謂的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近40%是胃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近10%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以這3大類為主,其它零星分類的胃息肉還有很多,暫不分述。

常見3種胃息肉 哪些可能癌變?

1.胃底腺息肉

其中最常遇見的,就是所謂的胃底腺息肉,它幾乎是健檢中遇到的常客。胃底腺息肉絕大多數很小,而且大部份都是良性的,只有二種例外:一種是大於1厘米的胃底腺息肉,在文獻上有轉變成惡性的記載,以及另一種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長的胃底腺息肉,在這些患者的胃底腺息肉約有超過40%轉變為惡性的可能。

2.胃增生性息肉

次常遇見的是胃增生性息肉,男女罹患比率相同,常會在慢性發炎的胃中發現,隨著時間有可能變大、變小或維持不變。有文獻記載,在胃幽門桿菌的除菌治療後,胃增生性息肉也會隨之變小。

胃增生性息肉轉變成惡性的機率不算高,但文獻報告中,有著化生不良(或譯發育不良,dysplasia)和有著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的胃增生性息肉會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大於1厘米的胃增生性息肉或像果實帶一個蒂(pedunculated)狀的胃增生性息肉,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會亦較高。

3.腺瘤性息肉

第三常見的腺瘤性息肉,轉變為惡性的機率最高,如在隨後的胃鏡追蹤發現有變大的情況,一般在4年內會成長為癌症,故建議一經發現最好及早用內視鏡切除。

檢查出胃息肉怎麼辦?

目前對於胃息肉的處理,一般共識是,發現胃息肉,應該要做病理生檢切片以確認其類型。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最好能以內視鏡方式切除,但要視患者當下情況及息肉情況而定。若檢查有胃幽門桿菌的患者,應先除菌,減少胃發炎狀況。

胃息肉內視鏡的追蹤,應由各醫生根據每個人罹患胃癌風險性的不同,訂定不同的追蹤時間較為合適。◇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