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發生時,電場高達300萬伏/米,瞬間電流足以擊毀建築物。其實我們人體也有電場,而且比閃電還要強無數倍。科學家發現,一個小小的細胞,就帶有1,400~1,500萬伏/米的電場,強度逼近閃電的5倍!

雷雨時,累積在雲層的大量電荷,會與地表電荷形成電壓(電位差),這時在雲層與地表之間的空間就會有電場。如果這個電場強度達到300萬伏/米時,就會把空氣分子擊穿,瞬間產生一股巨大電流,伴隨光與聲音,這就是閃電。

電場強度與電壓的關係為:電場=電壓/距離。假設雲層與地表距離2公里,雲層與地表間的電壓為60億伏,則電場就是:60億伏/2公里=300萬伏/米,此刻就會出現閃電。

人體細胞有強大電場 超過閃電4倍

細胞膜電場 vs. 閃電電場。(家邑繪/大紀元)
細胞膜電場 vs. 閃電電場。(家邑繪/大紀元)

人體細胞膜非常薄,厚約5納米,在這個薄膜的內外層之間有一0.07伏的微小電壓,相較於一顆1.5伏的AA電池,似乎微不足道;但在5納米的微觀尺度下,0.07伏卻會形成(0.07伏/5納米 = 1,400萬伏/米)的巨大電場,相當於4倍多的閃電電場強度。

而且不只細胞膜有電場,細胞內部也存在電場。生物學家在細胞質中測到1,500萬伏/米的電場,恰好是5倍的閃電電場強度,比細胞膜電場還高。

驚人的是,光一個細胞,電場就高達閃電的5倍,而人體約有50兆個細胞,總計下來,一個人攜帶的總電能(電能與電場平方成正比)簡直高得不可思議。

細胞膜電壓的神奇功用

近二十年來,有些前衛的科學家主張,真正支配細胞活動的並非細胞核,而是細胞膜,知名細胞生物學家立普頓(Bruce H. Lipton)甚至把細胞膜稱為「膜腦」(mem-Brain)。有研究者發現,細胞膜電壓可以控制細胞的生長模式。

2011年,美國塔夫斯大學研究團隊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蝌蚪背部和尾巴的細胞膜電壓由0.07伏調降為0.02伏,僅僅這個改變,竟使蝌蚪的背部和尾巴長出眼睛來!這項實驗令人大開眼界,這代表細胞可以透過電信號、而非化學信號,來改變它的性質或行為。

細胞電性與「氣」有關

科學家發現,人體經絡與穴道部位上的組織,具有特別高的導電性。很多經絡研究者推測,中醫所說的「氣」,可能是一種電能或電磁波(生物電),或保守說,「氣」包含電能或電磁波。而細胞的電性就是「氣」在身體上的一種表現形式。

西方有些「能量醫學」研究者認為,人體存在一套「結締組織網絡」(connective tissue ∕ living matrix),它遍佈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淋巴、神經及一切細胞、組織與間隙。這套網絡就像無孔不入、四通八達的電路,可以傳遞電能,有如「第二組神經系統」,其實,這種概念非常類似中醫的經絡學說,「氣」在「經絡」中運行,就像「電能」在「電路」中傳導一樣。

人體健康與否,確實可以從經絡的電性來診斷。中國有針灸研究者比較健康者和病危者病灶對應的經絡電性,結果發現,健康者經絡上的電性相當一致,無明顯差異;但病危者的經絡電性卻非常紊亂,有的部位電流很小,有的部位電流很大。

據《台灣光華雜誌》報道,中西醫整合專家崔玖曾在夏威夷大學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用穴診儀(量測經絡電性的儀器)診斷11名病人後,再將他們送到西醫院做檢查,結果與穴診儀的診斷相符:6人罹患癌症,3人消化道出血,1人急性發炎,1人患慢性退化性疾病。

德國科學家布緯:細胞電能來自「必需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之結構對照。(維基百科/大紀元製圖)
反式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之結構對照。(維基百科/大紀元製圖)

人體的細胞膜主要由磷脂構成,內有磷酸、甘油、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等成份。不飽和脂肪酸還可細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DHA、EPA),其中,亞油酸與亞麻酸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兩種「必需脂肪酸」。

亞麻酸是必需脂肪酸之一,具3個雙鍵,雙鍵處富含高能電子。亞麻酸也是俗稱的omega 3一員。(pixabay/大紀元製圖)
亞麻酸是必需脂肪酸之一,具3個雙鍵,雙鍵處富含高能電子。亞麻酸也是俗稱的omega 3一員。(pixabay/大紀元製圖)

德國脂肪專家、物理學家及化學家喬安娜布緯(Johanna Budwig)研究發現,必需脂肪酸帶有很高的電子能,在細胞膜中,它的靜電力可以捕獲氧氣分子,扣住蛋白質。它產生的生物電流,對神經、肌肉、心臟乃至全身機能都非常重要。

必需脂肪酸有2~3個雙鍵(不飽和鍵),在這些雙鍵處蘊含「高能電子」(π電子雲),所以必需脂肪酸分子帶有微小的負電荷,其分子會相斥而形成一種「表面活性」(surface activity),有助於將毒素推移到皮膚、腸道、腎臟、肝臟和肺臟的表面,以利清除。

布緯在其著作中說:「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帶正電的細胞核,細胞核與細胞膜內的脂肪酸會形成一個電場。這些脂肪酸帶負電,它們與細胞核產生相互作用。」她指出,這個電場是人體能量的來源,它支配細胞吸收氧氣和營養的功能,也控制細胞分裂,以至一切生長流程。

「在神經通路、腦部,在每個器官、肝臟、膽囊和胰腺、胃的黏膜、腎臟和腸道,這些帶電磁力的細胞膜之控制作用無所不在。」

如何為細胞「充電」?

由於必需脂肪酸只能從食物中攝取,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所以我們必須攝取蔬菜、水果、種子或植物油,直接將必需脂肪酸吃進體內,才能為細胞「充電」;另一種方法是曬太陽,因為我們的細胞可以吸收陽光,並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

「由於人類與光有非常一致的波長、非常相似的能量形式,所以人類能夠聚集太陽能。」布緯指出:「當我們吃進具有電子的食物時,這種能力會增強,因為這些電子會吸引陽光的電磁波(光子)。很多種子油裏都含有大量這類電子,它的波長與太陽能波長相同。」

可以說,我們只要經常吃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經常曬太陽,就能為身體充電,保持健康。這原本是一件輕鬆平常的事,可是在加工食品當道的環境下,我們吃下肚的往往是「錯誤」的必需脂肪酸。

現代食物缺乏必需脂肪酸

問題在於,現今市面上的植物油大多是加工過的精製油,這些油品經過高溫、化學溶劑萃取、過濾,甚至氫化後,必需脂肪酸內最重要的高能電子早已消失殆盡。

必需脂肪酸是非常「嬌貴」的營養素,極易在光、熱、空氣下,或化學處理中氧化而失去電子;若是經氫化或不完全氫化處理,必需脂肪酸的雙鍵會消失或結構變形,變成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布緯曾批之為「假脂肪」。這些失去電性的脂肪,根本無法為人體吸收與利用,形同「廢脂質」。

這類「廢脂質」進入體內後,不僅不能為細胞充電,還會引發許多問題。精製脂肪由於缺少高能電子,故無法與蛋白質結合,不能溶於水,很容易阻塞血液和淋巴循環,造成心血管疾病;若大量沉積在關節部位,就會引起關節炎。精製脂肪、反式脂肪若食用過多,會引發各種脂肪變性疾病,甚至癌症。

細胞缺電可能引發癌症

事實上,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也與缺乏必需脂肪酸關係密切,這也是布緯最重要的一項發現,她指出:「癌症這種病缺失的就是這個脂膜及其電動效應」。當人體某些部位的細胞膜因缺乏必需脂肪酸而失去電性,細胞就無法正常呼吸氧氣,只能以低效率的發酵模式產生能量,長此以往,細胞就可能發生癌變。

布緯發明一套「油蛋白」食療法(冷榨亞麻籽油混合茅屋芝士的食物),可以快速將必需脂肪酸送至全身細胞,使腫瘤細胞恢復「電力」及吸收氧氣的能力,癌細胞將回復為正常細胞,或者被身體代謝掉。

在《癌症–問題與解法》(Cancer: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一書中,布緯詳述她的研究與實驗:「我研究病情嚴重的癌症病人時,發現他們的血液缺乏不飽和必需脂肪(亞油酸和亞麻酸)、脂蛋白、磷脂和血紅素。我還發現,癌症病人的血液裏有一種奇怪的黃綠色物質,而健康者並沒有。」

「我從明斯特(Münster)的四家大醫院招募了600名癌症病人。我開始提供亞麻籽油和茅屋芝士給癌症病人吃。三個月後,病人的健康狀況和體力開始好轉,血液中的黃綠色物質開始消失,腫瘤逐漸縮減,同時營養素也開始升高。」

如何正確攝取必需脂肪酸 給細胞「充電」

攝取必需脂肪酸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含必需脂肪酸的天然食物、不經任何處理吃下肚;其次就是補充一些有利人體代謝必需脂肪酸的營養素。重點如下:

1. 選擇品質可靠的冷榨植物油,如亞麻籽油、南瓜籽油、紫蘇籽油。切記不可加熱。

2. 吃生堅果與種子,如核桃、南瓜籽、葵瓜子、松子、亞麻籽(需磨碎)。

3. 吃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茼蒿、油菜、綠花椰菜。

4. 補充含硫的蛋白質,如大蒜、洋蔥、小麥胚芽、茅屋芝士。必需脂肪酸與含硫蛋白質極易結合,兩者形成脂蛋白後,能在血液中流動自如,易為人體吸收利用。同時,脂肪酸內的高能電子也會受到蛋白質的保護。

5. 補充含維他命E的食物,如葵瓜子、杏仁、奇異果、木瓜、芒果、橄欖、香菜。在人體中,維他命E是協同代謝必需脂肪酸的重要營養素。其它有同等作用的還有維他命A、C、B3、B6和鋅。

6. 多到戶外曬太陽,可以增強我們體內細胞必需脂肪酸的電子能。享受日光浴的時候,記得將眼鏡、墨鏡摘下來,讓全身儘量的接觸陽光。

健康的秘訣

細胞的電能代表我們的生命力,而生命來源於大自然,因此,我們的起居飲食、一切活動,唯有順應大自然,身體才能得到最好的滋養。

科學家已發現,地球環境似乎是為人類度身打造的。量子物理學家德紹爾(Friedrich Dessauer)曾說,「人類儲存太陽光子的能力比任何其它生物都要強」。道出了人類在地球上的特殊地位。

在地球上,「陽光」與「食物脂肪酸」的分佈,也有一種巧妙的互補關係。根據著名營養學家伊拉斯謨(Udo Erasmus)的介紹,在離赤道越遠、日照越微弱的地域,那裏物種所含的脂肪不飽和度就越高;而離赤道越近、日照越強烈的地域,那裏物種所含的脂肪不飽和度就越低。

例如,北極最缺乏陽光,可是當地人賴以維生的魚類、海豹等海洋動物,卻富含DHA(6個雙鍵)、EPA(5個雙鍵)等最多元的不飽和脂肪。他們不能藉陽光來充電,可是卻能吃到電能最高的脂肪(DHA、EPA的電子能比必需脂肪酸還高)。

而溫帶地區則生長著許多含二元、三元不飽和脂肪的植物;地中海地區是橄欖、杏仁等單元不飽和脂肪植物;熱帶地區是椰子、棕櫚等飽和脂肪植物。這似乎說明,越能受益於日照的地域,就越不需要太多的不飽和脂肪來為人體充電。

我們該說,這是大自然的智慧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