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6月,最令人震驚的當屬612開槍那天。身處金鐘政府總部天橋、藝文界絕食團成員之一的教育大學講師黎明,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她在大批全副武裝的警察衝過來,對手無寸鐵的示威民眾開槍前一刻,和絕食團成員們,一起坐到了警察盾牌面前,舉起雙手阻止他們前進……
「當時我不知道他們(警察)會怎樣,當時我是很害怕的。因為是從來沒試過面對全副武裝的警察。」事隔1個多月後,黎明提起當時的一幕,仍心有餘悸,卻本能地做出這樣的舉動,「我們應該要擋住他們(警察),因為我們正在絕食,是最弱的那批人。如果他們打我們就真的很有問題。所以我們是現場最佳擋住他們(警察)的人選。」
來港僅僅11年,就走到抗爭第一線?黎明卻說,自己並非「衝得最前」,那些年輕人、擋子彈的才是最前面,當然以她「大陸新移民」的身份,她算衝得比較前,是因為在這裏她找到身份認同,「需要堅持做對的事情」。
六四和傘運促覺醒
現年34歲、出生在上海的黎明,從小就是天之驕子,父母、老師眼中的乖乖女。復旦大學畢業後,2008年來港中文大學修讀社會學碩士。
2009年六四晚會,同學帶她去現場。這是黎明首次對黨、國家的「洗腦教育」開始反思,「為甚麼我那麼肯定六四沒有死過人呢?為甚麼我同人辯論時那麼肯定?」「是不是我很多立場,只是無根據的一個空中樓閣?」
這次經歷對黎明是震撼的。她稱,從小以自己擅長獨立思考為傲,但六四真相卻徹底顛覆了她對世界的認知,「你會覺得你是被人愚弄了」。從此,她徹底地重組自己對於歷史、對於世界的看法。
2014年雨傘運動,是另一次轉折點。她幾乎每天到傘運現場、包括金鐘、旺角等,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如何改善示威者和社區的關係。比如試過搞社區地圖,鼓勵民眾到附近商舖消費等。
傘運前,她沒有參加過七一遊行,認為是「香港人的遊行」;但傘運讓她破解「我是誰」的迷思,找到自己和香港這片土地的關係,開始真正投入到香港的抗爭運動中。2015年至今,每年七一遊行,也都有了她的身影。
中共國安找到她上海的家人
作為來港讀書的大陸學生、講師,黎明當時不敢接受任何媒體的訪問,因為來港未滿7年,未獲永久居民身份,怕被「標籤」、「被重點關注」。但傘運的經歷深深地觸動她,她考慮良久,鼓起勇氣在社交媒體發表了兩篇長文,分享自己對傘運的看法。
沒想到,數月後,在上海的父親告訴她,國安因此找上門,稱她是「佔中的宣傳文膽」,「想要嚇唬他」。國安開了她的臉書,還把臉書的文章給她爸看。黎明笑言,爸爸從未接觸過社交媒體,還以為是高度機密的東西。
黎明相信國安是想要施壓她的家人讓她「收聲」,但運動已過數月,事件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多壓力。但她估計,中共對每一個在港讀書的大陸學生,尤其是居住未滿7年的學生,都有監控,「來港第一件事就到中聯辦登記,如果畢業後要回大陸工作,也需要去中聯辦拿一個證明才行」。今次「發帖風波」更說明,中共對她們社交媒體的動向「也非常留意。」
中大民主牆風波
2017年發生中大民主牆事件,有關「港獨」海報被撕來撕去,有大陸學生撕掉「香港獨立」的海報,轉貼上寫有「你沒有搞公投,就是不民主,就是專制」的海報。
時任中大講師的黎明仗義執言,反問大陸生「香港現在都沒有普選,大陸也沒有普選、沒有公投,那麼你是否認同香港也是專制,也是一個不民主的地方?中國也是一個不民主的地方?」那學生反應很大,反指她「不關心政治」。
後來,黎明在臉書撰文談及此事,一夜之間成為網民焦點,有網民稱:「香港精英大戰大陸學生」,但次日《明報》訪談寫她「來自上海」,更引起外界的興趣,為何大陸人的政治立場也有不同?黎明因此更多出現在公眾場合中,被邀請參加各式研討會。
中港文化的衝突在於兩制
被問到中港矛盾所在?黎明認為,最大差別在於兩地文化的不同。雖然近幾年香港言論空間在縮窄,但相對大陸來說,「言論自由空間、政治參與的空間,還是大很多的」。
她說,中共官媒很喜歡「將愛國、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主權等,全部混在一起去講」,「將人的言行抽離於背景、脈絡去講」,而不去探討事件的根源。只會簡單扣帽子,「解讀成他要港獨,他歧視中國人。」
因此大陸人接受到此資訊後,就無法持平地去探討事情的細節,錯誤地對香港問題進行解讀,從而加深了兩地的仇恨。
反送中運動的思考
今年她以新移民、絕食團成員身份,參與反送中運動。
2014年參加傘運時,她作為教育界一員,買了麵包和水前去支援。站在後面的她,無端被噴到胡椒噴霧,明白「那些吃胡椒的人,也不是想成為暴徒的」,「可能只是和我一樣,只是傻乎乎的、帶著美好的心願出現在那,就被當成暴徒對待。」
今次她站在前線絕食,更進一步地面對武力,「每一聲槍響,都有被刀子扎人那種感覺。」面對警民衝突不斷升級,她感心痛,稱警察被政府推出來做磨心,同時感受到前線警員的情緒「很失控」、任意對市民發洩他們的情緒,把事件推向一個極致。
對香港前景,她難言悲觀或樂觀,但卻真實地感受到一種信念,因為人們在堅持做對的事。「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是悲觀還是樂觀,依然還是有個盼頭。依然有個希望在。」而那個希望來自人們心目中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因為你認為那件事是對的,覺得那件事是應該這樣做,也值得做。」
盼中港互相鼓勵和取經
對於香港反逃犯運動對於大陸的啟示,黎明稱,「很可能是一種鼓勵、鼓舞,在更大壓力之下的人的那種盼望。」但兩地環境不同,並非簡單地和香港學就可以了。
相反,她認為,在大陸抗爭的人們,在那麼大的壓力之下,他們還在堅持,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啟示香港的民主運動的。「因為過去這麼多年,大家都在說無力、有無用啊,如果這樣也成立的話,那大陸一定更沒用了。那個環境更差。這是兩個地方之間的互相支持、互相啟蒙,互相鼓舞的作用。與其說是示範,應該說他們可以互相取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