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一個「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對母親薄太后就非常孝順。母親生病,他不僅廣招名醫,而且還親自給母親餵藥。母親病情突然加重時,他更是萬分焦急。上行下效,整個漢朝,對於老人是相當的尊重,也給予了一定的特權,保障老人特殊權利,是歷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道:「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意思就是說,秋天的第二個月,各地區要挨家挨戶調查老者的人數。七十歲的老人,要授其王杖,同時賜糜粥給他們。八十、九十歲的老人,還有額外的賞賜。王杖長九尺,頂端用斑鳩鳥裝飾。斑鳩,從不咀嚼食物而是直接咽下,但不會噎著,因此,用斑鳩鳥裝飾王杖的用意是希望老人吃飯也如鳩鳥一樣,咽而不噎。
是以「王杖」又被稱作「鳩杖」,通俗說就是老人使用的拐杖。後來稱年長者為「丈人」,並引申為岳父,就來自於此。之所以稱為「王杖」,是因為它是當朝皇帝所賜,以彰顯皇帝尊老之意。
先秦時期,已經有了「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等做法,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漢高祖劉邦開了漢朝做鳩杖贈送給高齡老人的先河。為甚麼使用斑鳩鳥作裝飾呢?
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有這樣的解釋:當年劉邦和項羽相爭時,一次劉邦兵敗,項羽緊追不捨。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劉邦躲藏在樹叢中。彼時正好有一隻斑鳩鳥落在樹上,而且不斷地鳴叫。項羽的追兵趕到,認為鳥在樹上,樹下就不會有人,因此就沒去樹那邊搜查。有了斑鳩的掩護,劉邦這才化險為夷。等他當了皇帝,就做了鳩杖賜予老人。
漢文帝時,除了下詔書告誡臣下要善待老人外,還下令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酒五斗、肉二十斤;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賜帛兩匹。
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更是大力提倡孝道,舉薦人才有一科就是「舉孝廉」。
到了漢宣帝時,正式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規定凡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以鳩杖。漢成帝時,降到七十歲授杖。每年秋季各地統計好人數後,由地方政府舉行授杖禮。東漢亦繼承了西漢的做法。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八一年,甘肅武威漢墓先後出土了八根鳩杖,還有《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簡文抄錄了東漢明帝和桓帝時期頒發王杖的詔書,讓今人得以一窺當時七十歲老人享有的待遇和特權,主要有:
一、持杖的老人,相當於六百石的官吏。漢代時食六百石的官吏為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有了這樣的待遇,老人持王杖進入官府就不必低頭小步疾走,而是可以幾乎和當地官員平起平坐。
二、持杖老人不但被允許自由出入官府,還獲許走在只有天子的馬車可以走的馳道旁,這是非常大的優待,因為當時就連太子都不敢橫過馳道。
三、各級官府嚴禁對高齡老人擅自徵召、拘系,即免除勞役,也不准辱罵、毆打,「吏民有敢毆辱者,逆不道,棄市。」
詔書中記載了一些遭遇棄市之刑的具體案件。如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為「擊鳩杖主,折傷其杖,棄市」。汝南地區雲陽白水亭長張熬仗勢欺人,不僅毆打了持有鳩杖的老人,還拉老人去修路。張熬後被皇帝下令暴屍街頭。
四、不贍養老人者,要被處棄市之刑,即在鬧市執行死刑並暴屍街頭。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殺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沒有成功,也要被判處棄市之刑,毆打長輩同樣要遭受棄市之刑。
五、地方官吏要及時給持杖者修理王杖或者更換。
此外,持杖者有免刑優待,老人們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這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漢代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上,可見「養老圖」和「尊老圖」。如一九五六年於四川出土的東漢養老畫像磚,就形象地描繪了漢朝持杖老人所受到的優待。畫像磚的正面有一座糧倉,建在台階之上,以防糧食潮濕。台階前有踏道上下,便於運輸糧食。倉房開兩門,門閂在外,房頂上有兩氣窗,用於通風。倉房左側鋪一席,上坐一戴冠長服之人,兩手伸出似做指揮狀,面前還放著大小兩個量器。而倉房右側有一老人持鳩杖跪坐在地上,在他面前,一名僕役用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放入糧食。
還有一九五八年河南省滎陽縣出土的東漢陶倉上,也有一幅彩繪養老圖。養老圖的中間跪坐者是老者,左邊兩人為朝廷官吏,右邊兩個侍從中有一人手提糧袋,描繪的是朝廷賜給老者糧食的場景。
漢代皇帝提倡尊老、養老,並身體力行,帶動了整個社會形成了尊老、養老的氛圍。漢代老人的生活也有了切實的保障,可以說漢朝的老人生活是很幸福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