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在6.12下午在龍匯道一帶用催淚彈清場,又將事件定性為「暴動」,警務處處長盧偉聰事隔5日,才改稱他口中的「暴動」是「一小部份人行為」,又指開槍決定由現場指揮官所下,但拒回應是否過份武力。網上有影片顯示,警方當日在人群的中央投射催淚彈。有關注團體批評警方濫用武力,令警民關係惡化。

早前網上和各媒體的多段影片,都顯示警方當天粗暴毆打示威者,甚至對工作中的記者施放催淚彈。近日又再有影片顯示,在添美道清場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獨自面對防暴警察,不斷大叫「我要見指揮官」,但未幾有催淚彈在他身旁爆開。

胡志偉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他當時身處警方與群眾之間,手上沒持工具,不認為自己會對警方構成威脅。只希望平息事件,但警方卻施放催淚彈,他批評警方過份使用武力,會向投訴警察課投訴。

警中信大廈一帶放催淚彈  市民被圍險釀成人踩人

警方當日一方面從立法會示威區用催淚彈和布袋彈等將示威者逼向龍匯道,另一方面在龍匯道和分域碼頭街交界發射催淚彈,導致大批示威者被前後包抄在中信大廈外,人數有數百人之多,難以離開現場。從網民新上載的剪輯片段和從中信大廈內拍攝的片段可見,人群在危急之下試圖透過旋轉門,其中一邊沒上鎖的玻璃門逃進中信大廈內。由於示威者人數眾多,湧入狹窄的玻璃門,情況十分危險,極容易釀成人踩人事故。

中信內拍攝的片段顯示,此時警方繼續在人群的右邊、左邊放催淚彈,之後更在人群的中央投射催淚彈。有抗議者試圖用水澆熄人群中間的催淚彈,也有年輕示威者紛紛舉起雙手求救,尖叫要求開門。中信內有人試圖打開另一邊的玻璃門讓人進入避難,但不成功。有關片段在社交媒體及討論區瘋傳,引起網民熱議,並批評警方的做法。

民權觀察:警無差別武力對付和平示威者

民權觀察成員王浩賢批評警方在6.12清場期間濫用武力。又指,警方「速龍小隊」的新制服上沒有警員編號,若有非法使用武力或濫權時,難以追究責任。(宋碧龍/大紀元)
民權觀察成員王浩賢批評警方在6.12清場期間濫用武力。又指,警方「速龍小隊」的新制服上沒有警員編號,若有非法使用武力或濫權時,難以追究責任。(宋碧龍/大紀元)

民權觀察當天派出10名觀察員,成員王浩賢批評警方濫用武力。「在整個集會裏,我們見到警方的驅散行動是使用了一種無差別的武力,即使是對著和平的示威者,我們都見到警方發射催淚彈去攻擊他們。」他們又見到部份警員在驅散行動時,追打示威者,甚至在制服了示威者後,仍繼續毆打他們,認為警方使用過量武力。

今次也是警方九七以來首次對示威民眾開槍,王浩賢強調,即使不是真子彈,也絕不應用於大型集會。因為外國有例子布袋彈或橡膠子彈,射中人的頭部或眼,可以引致死亡。而且與普通真槍比較準確性較低,在多人聚集時使用,容易會傷害到其他人。」

速龍小隊制服無編號難追責

另外,有網民質疑有不明身份的人混入香港警察隊伍,亦有議員要求一些「警察」出示委任證遭拒。根據《警察通例》第20章,警察行使警察權力時,必須表明身份及出示委任證。

王浩賢表示,自2014年6月後,警方成立了名為「速龍小隊」的特別戰術隊,是準軍事化的特遣防暴警察,曾在2016年旺角警民衝突中出手,今次也出現在清場活動中。以往他們的衣服有警員編號,但今年開始的新制服,卻沒有在制服上顯示警員編號,「當他們使用一些非法武力或濫用職權時,市民其實是非常難去監察,亦很難去追究責任。」

對於無論是特首林鄭月娥、以及盧偉聰至今仍不可撤銷「暴動」的說法,王浩賢稱,「說這班人是暴徒,或者這個是暴動,其實是並不合適。」他又指,警隊鎮壓手法日趨強硬,「即使是和平的示威,警方都可能用到武力去驅散他們。」

區諾軒立法會提緊急質詢

他分析,根源在於香港缺乏一個民主的制度。「當政府不能回應市民的聲音時,很自然就會有部份市民選擇用一種較為激烈的手段去進行遊行集會,而政府拒絕去回應的時候,其實它唯一餘下的方法,就是用警隊,警察的暴力去鎮壓這些市民的訴求和聲音。這些惡性循環會越來越嚴重。」

另外,議會陣線立法會議員區諾軒表示,中信大廈清場的影片反映警方在當日執法的力度上面出現很大問題,他已提交多個動議追究警方殘害市民責任。包括今日在立法會會議提出緊急質詢,要求盧偉聰交代武力指引等事宜。及討論「特區政府及香港警察處理本年6月12日及其後公眾集會的手法」休會待續議案。又動議根據《權力及特權法》成立專責委員會徹查。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呼籲,各界繼續監察。她又說特首叫大家找監警會投訴,但監警會的委員由特首委任的,當中已經連一個民主派的議員都沒有了,3個副主席都是建制派的議員,質疑市民去投訴的時候會有甚麼保證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