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天安門事件的同一天,波蘭正好舉行戰後第一次自由選舉,成為共產東歐民主化的先驅。當年領導團結工聯(也稱「團結工會」)推翻共產黨的華勒沙(Lech Walesa,也譯為「瓦文薩」)表示,蘇聯政局不穩讓民主運動有可趁之機。
據中央社報道,波蘭是共產東歐劇變的前哨。1980年8月,第一大港格但斯克(Gdansk)列寧造船廠的工人,因同事參加黨外活動被解僱展開大罷工。隨著聲援的民眾越來越多,全國的工廠紛紛加入罷工的行列,共產黨政府被迫讓步,獨立自治的工會「團結工聯」從此誕生,這是東歐共產國家第一個不被共產黨控制的工會組織。
儘管一再受到政府的打壓,團結工聯在華勒沙的領導下,廣納農民、知識份子、藝術家、天主教徒和共產黨員,最盛期成員將近1,000萬人,共同目標是促成波蘭的改變。
1988年,波蘭經濟凋敝,民怨四起,各地再度出現罷工潮,迫使共產黨政府與華勒沙為首的反對派進行談判。次年2月,雙方在圓桌會議上得到舉行國會選舉的共識。結果團結工聯在6月4日的選舉獲得壓倒性勝利,團結工聯的領袖之一馬佐維斯基(Tadeusz Mazowiecki)出任總理,成為二戰後第一位非共產黨出身的政府領導人,開啟東歐民主化的先機。
30年過去了,格但斯克對團結工聯的過去顯然感到相當自豪。6月1日開始一連4天,公共交通工具全都免費,全城到處可見仿團結工聯字樣的標語,從早到晚都有導覽、座談、園遊會和音樂會,盛大慶祝波蘭自由選舉30周年。
華勒沙表示,團結工聯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己一個人辦不到就請周圍的人幫忙。當時,全國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足以打敗強大的共產黨政府和蘇聯,他就請西歐、美國和加拿大幫忙。
波蘭人口絕大多數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出身波蘭,也在民主化的過程扮演關鍵角色。1987年,若望保祿二世第3度訪問故鄉,在格但斯克演說時主動解釋團結和互助的意義,企圖召喚團結工聯的精神,吸引多達70萬人到場聆聽。
華勒沙自承,他抵抗獨裁的樂觀和自信主要來自教宗是波蘭人,以及蘇聯經濟出問題,領導班子一再更換,造成政局不穩,讓他有可趁之機。
30年前的6月4日,團結工聯勝選,波蘭率先變天,掀起東歐民主浪潮。1989年11月9日,時任西德總理的柯爾(Helmut Kohl)率團訪問華沙,華勒沙在他們面前大膽預言柏林圍牆即將倒塌,蘇聯很快就會解體,當時西德外交部長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聽了深深吸一口氣,回他說「等到這一天到來,我們墳墓上的樹都長高了」。
根舍公認是西方最有智慧的外交官,沒想到,柯爾一行當晚被迫中斷訪問行程馬上返國,因為柏林圍牆果真倒了。
回憶這段故事時,華勒沙笑說,冷戰時代的政治人物,每個人都在數北約和華沙公約組織各有多少輛坦克,得到的結論就是一定會發生核戰,「我們這群人從來不管甚麼算數,往前衝就是了」。
1990年12月,華勒沙以七成多的高票,當選波蘭民主化後首任的民選總統。在他5年的任內,波蘭從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逐漸走向市場經濟。2004年波蘭加入歐盟,同一年,格但斯克的機場也更名為華勒沙機場,紀念這位格但斯克最著名的市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