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太空科技巨頭SpaceX一枚火箭送60顆衛星升空。這些衛星在天空中成隊游移的樣子用肉眼就能看到。天文學家說,等Starlink項目1.2萬顆衛星全部到位,「任何人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們」——這意味著自然的天空圖景將永遠地成為歷史。

SpaceX這次的發送任務是最終要發射1.2萬顆衛星的Starlink項目第一部份,旨在為全球各個偏遠角落提供互聯網服務。這些衛星將遊蕩在距離地面只有550~1,200公里處,而且這還只是9個同類項目中的一個。

在人們已經對大量太空垃圾感到憂慮的情況下,天文學家又提出了這個新的擔憂。意大利Turin天文觀測台(Turi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的Ronald Drimmel說:「Starlink和其它同類大型衛星陣列項目,將破壞地球人所認知的天空。」

「成串衛星」照片令人震撼

據Forbes報道,Starlink這60顆衛星到位後,多位天文學家都拍到了它們的照片,包括業餘天文愛好者Marco Langbroek。照片上看到60顆衛星整齊地排成一條直線,劃過黑暗的夜空。讓天文學家們意外的是,這些衛星反射的太陽光亮度比之前以為的要亮得多。

在發射前,SpaceX沒有公佈這些衛星的技術資料,發射後才揭示這些衛星有著較大的太陽能面板,雖然這能有效吸收太陽能,但也意味著將反射大量陽光,這讓人們在地面肉眼就能看到它們。

反射光將干擾 高敏度望遠鏡

「這些衛星在地面用肉眼就能看到,比我們之前以為的要亮得多。」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天文物理學家Darren Baskill告訴Forbes,「如果我們肉眼就能看到,那麼這對地面先進的高敏度望遠鏡來說,就更亮了。」

正在建造中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LSST)就是一個高敏度望遠鏡,將用於研究小行星和彗星。

目前Starlink對太空環境帶來的影響還不確定,史丹福大學的天文物理學家Bruce Macintosh說,像LSST這樣的望遠鏡每幾張照片就會拍到一次那些衛星一條線劃過天空的圖景。

巨大數量很成問題

儘管這對天文學家來說不是新的狀況,但是這些衛星將來的可觀數量會是個大問題。

加州理工學院的Jessie Christiansen說:「Starlink衛星升空後天文界立刻意識到沒有『做足功課』,如果之前對其影響進行了研究,現在很多顧慮都可以避免了。」

在深夜肉眼應該不大可能看到這些衛星,在黃昏後和黎明前,上萬個衛星一起反射陽光,估計任何人抬頭都能看到它們。

對無線電波的干擾

另一個顧慮是這些衛星對無線電波的干擾。每個衛星都在發射無線電波與地球聯絡。對於依靠無線電波搞天文研究的科學家來說,這些電波會讓情況變得更複雜。

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Alice Gorman說:「射電天文學家對此更感到顧慮,這些衛星使用的是10.7-12.7 GHz波段。射電天文學家一直力爭保留關鍵波段,而現在情況變得更糟了。」

Musk誤解太空站可見原因

顧慮聲音出現後,SpaceX總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做了部份回應,但一開始他似乎沒「搞清狀況」,被網民笑懟了一番。

馬斯克「進場」後先說,SpaceX的衛星在晚上應該是不可見的。但有人仍提出,為甚麼晚上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國際空間站(ISS)?

馬斯克卻回應說:「ISS非常大而且有燈。」

於是「客氣」的網民耐心地向他解釋,國際空間站外部裝的燈很暗,其可見是因為上面的太陽能板反射太陽光所致;「不客氣」的網民調侃說:「Elon不是科學家,是商人。」,還有的說他「罔顧事實,睜著眼睛說瞎話」。

之後,他拿出老闆的氣勢說,他已經吩咐Starlink團隊著手解決降低光反射的問題了。

發展科技的代價?

顯然,要消除天文界提出的這些顧慮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有的人支持Starlink,認為這樣的項目給人類文明帶來的益處超過了負面的影響;有的人則反對它,認為它對人類文明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意大利天文台的Drimmel說:「就天文學而言我並不擔心,我擔心的是:曾激勵我成為一名天文學家的感動將不復存在。」

儘管現在剛出爐的「成串衛星」圖還讓人覺得「新鮮」,將來隨時都能看到那麼多衛星的前景著實令人擔憂。

「僅Starlink這一個項目,我們估計將來(在地球任何地點)隨時都能看到至少100個衛星。」Baskill說,「很快,即使是那些有幸能享受靜謐夜空的人們,也會看到模糊的一串金屬物體緩慢的在夜空中移動著。」◇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