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企業為快速取得品牌、市場及技術等資源,以併購或投資方式大舉在海外擴張,引起各國戒備,中資也隨之發展出多種樣態,學者認為,要杜絕中資偷渡,只能一案一案去管理。
據中央社報道,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說,中資企業到先進國家佈局,多採併購方式,目的包括取得品牌、市場、技術等,例如中國吉利收購volvo、山東青島家電企業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GE)家電部門等,都是為了取得品牌優勢。
阿里巴巴收購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一舉取得東南亞當地的物流業務,加速阿里巴巴進軍東南亞市場。劉孟俊分析:「他知道我不能打敗你,所以我就把你吃下來,這樣比較快。」
而在技術方面,由於可能涉及國安,也成為各國近來關注焦點。
劉孟俊指出,中共在與其它國家的技術合作,或是強迫外資到中國投資時技術移轉的要求受到阻礙,轉而改以併購方式取得技術,不只美國出手阻擋中資併購案,德國機械人手臂製造商庫卡(Kuka)被中國家電廠美的集團收購後,也引發歐盟國家反彈,認為可能使中共取得關鍵技術,結合其低成本生產模式,可能損及市場公平競爭。
劉孟俊表示,有些技術是「軍民通用」,表面上看起來是取得民間企業技術,但可能也是軍方未來可能使用技術,例如工具機、汽車、飛機等材料工程、精密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都是引起其它國家不安的原因。
劉孟俊說,主要是因為中資企業很大比重是國有企業,由政府直接掌控,併購後這些技術可能會應用在哪些領域,甚至中共政府資金是否會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更棘手的是,劉孟俊指出,中共正在推行混合所有制,也就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互持股,可能企業自稱仍是民營持股比例高,但其實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現在主要是別的國家搞不清楚,中國企業到底純不純正」。
此外,面對各國審查趨嚴,中國企業也相應採取低調的股權收購模式,可能藉由香港等其它地區企業名義進行收購,型態更加複雜。
中資防不勝防,劉孟俊認為,沒有簡單的方式能杜絕中資來台,只能case by case,每案個別去查,「就算是美國也是如此」。#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