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報恩思想
古人心目中,「知恩圖報」、「受人點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等,都是最為醒目的格言。「有恩不報非君子」、「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等,歷來為世人所不齒。。
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知遇之恩就是慧眼識人,極其信任並委以重任的意思。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心懷濟世安民的夙願,擇仁君而輔之,感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對於劉備的三顧之恩、托孤之重,理當湧泉相報。他臨危受命,忠心如初,獨支大局,力挽狂瀾,直至南中平定,百姓豐衣足食,後繼續輔助後主渴望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
後人稱其為「智聖」,把他作為智慧的化身,他高標的人格、忠貞、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再如《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講述了俞伯牙彈琴遇到知音鍾子期,鍾子期領悟其琴中高山流水的意境。鍾子期病故後,俞伯牙以終身不再鼓琴答謝,紀念與知音的「你我千金義」!
《老門生三世報恩》講述了刑部官員鮮于同,在老師蒯遇因直諫觸怒權貴被誣陷入獄後,在其他刑部官員多奉承權貴,欲將蒯遇置之死地的情況下,極力為其辯冤,使其無罪釋放。鮮于同後來又救助了蒯遇的兒子和孫子。
而《桂員外窮途懺悔》,則教化人們切莫忘恩負義。桂遷因負債被債主逼迫走投無路時,遇到好友施濟,施濟知道情況後很同情他,就贈送給他三百兩銀子讓他還債,為保全桂遷一家,又讓他們耕種自己的土地。後來桂遷發跡,施家遇到困難來找桂遷求助,卻被忘恩負義的桂遷趕出門外。桂遷當年發誓:「今生若不能報答,來生誓作犬馬相報。」結果這一誓言真的應驗,桂遷的妻兒均暴病而亡投胎成了施家的看家犬。
書中評論說:「早知今日都成犬,悔卻當初不做人!」桂遷目睹慘狀,每日懺悔念佛,到施家報恩,得免遇難,而此時施家已興旺起來,桂遷後來就一心向善。詩曰:「桂遷悔過身無恙,施濟行仁福澤深。奉勸世人行好事,皇天不佑負心人!」
(未完,下周一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