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擁有「一世之師」、「天下第一流人物」之美譽。他筆下的千古名句蘊含了中華傳統美德精神,啟迪後世。

公元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應好友、被貶至巴陵郡任太守的滕子京之請,為其重修岳陽樓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散文《岳陽樓記》。

此記共368字,文筆簡潔、優美,融記事、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體,其中兩個排比段落多用四言短句,對偶工麗,生動地描繪了岳陽樓在陰雨和晴日可觸發的不同心情,引出主題: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並且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念與治國思想,展現了無私、高遠的境界。文末「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嗟嘆,動人心魄。

在《岳陽樓記》問世前十年,即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一幅《百官圖》,抨擊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他因而與呂發生爭執,後被貶為饒州知州。友人梅堯臣作〈靈烏賦〉贈與范仲淹,勸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結爾舌兮鈐爾喙」)。范仲淹便寫了同題〈靈烏賦〉回贈,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言其志。胡適曾撰文讚頌范仲淹的勇氣,視這一句話為古代文人爭取言論自由的代表性名言。

范仲淹當年被貶至饒州後,從開封走水路赴任,途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上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不但不在意,還作詩云:「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出身貧寒,耿直不阿,兩袖清風。他在官場上雖然數遭貶黜,卻始終保持澄清吏治、關愛百姓的赤誠。他用節省下來的俸祿,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購買了「義田」千畝,並設立「義莊」,救濟貧窮的族人,還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而他自己甘願清貧,以至於去世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

歐陽修在給范仲淹寫的墓碑文裏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范仲淹的品行和操守,堪為後世楷模。為人,他正直勤奮,忠孝剛勇;為官,他清廉守紀,造福一方。無論進退榮辱,他都把國家百姓放在心中,因而獲讚「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

當代中國,多麼需要范仲淹所身體力行的美德與精神!

今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氣節在中國日漸衰亡,大批知識份子的良知已被暴政高壓、黨文化的侵蝕,以及私利、私慾所蠶食。一批敢於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的正義之士,無不受到當局的嚴酷打壓。在中共的謊言、恐怖與腐敗大網中,以權謀私已成官場的默契,人人為己、不擇手段的處世哲學正在把整個社會攪得天昏地暗。

一個破壞傳統文化、顛倒善惡、撲滅凜然正氣的政權,如何取信於民,又能營造出怎樣的社會環境?如此,「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將永遠可望不可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和寧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與無私,能夠歸正內心,強國強民。古代先賢的瀟灑磊落,輝映著傳統的道德精神,在向所有中國人發出提示:甚麼樣的修為與人生,才能俯仰天地、無愧於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