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找到一片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富含魚、樹化石的沉積岩,彷彿看到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那天,世界毀滅瞬間一幅幅定格的景象。

這份周一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認為這片沉積岩是那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直接後果,也是目前為止第一份展現那次「世界末日」場景細節的研究。

這片沉積岩內的魚和樹木的化石上,遍佈著從天上落下的石頭、透明物質(玻隕石)碎片,同時還有明顯被大水淹過的痕跡——研究者推測就是撞擊導致的巨大水浪。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古生物學家Robert DePalma和同事們說,他們考察的這一名為Tanis的地點的化石,展示的可能是那場災難之前僅幾十分鐘到之後兩小時之間的情形。

研究者們鑑定這個沉積層來自白堊紀和古近紀交接時期,還發現其富含銥元素。銥是在小行星和隕石中很常見的一種元素。

該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地質學家Walter Alvarez說:「基於富含銥元素——小行星或彗星的特徵性元素——沉積層的發現,我們提出了撞擊導致大滅絕的理論。自那以後,證據不斷出現、累積,但我們從未想過,會找到一片這樣的『墳墓』。」

這份研究的作者們通過分析,為我們「還原」了當時可能的細節。

那時,一個12公里寬的小行星,撞上了現在位於墨西哥灣的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點,使得數十億噸熔化和氣化狀態的石頭衝向空中,波及上萬公里的地帶,形成了世界十大隕石坑之一——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

Tanis化石的顯示,珠粒般大小的各種碎末從空中落下,由於這些碎粒溫度很高,所到之處地面上的一切生物都被它們「吞噬」。

魚鰓裏嵌著撞擊產生的碎片,可能是從周圍充斥著這些碎片的水中吸入所致。琥珀——樹木凝膠化石裏面也有定格的「畫面」,甚至能看出那些細小透明的玻隕石掉進樹膠瞬間產生的波痕。

地質學家分析認為,這些回降塵埃於6576萬年前來自灣區希克蘇魯伯撞擊地點,與世界其它幾個地點證據推斷出的時間點一致。

從Tanis沉積物的分佈情況來看,科學家們推測這個區域遭受了巨大水浪的衝擊。

幾乎無疑那時的撞擊導致了巨型海嘯,但從灣區到北達科他州這個地點再快也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雖然當時很可能有一條海路橫跨美國陸地。

因此研究者們推測撞擊產生的相當於10~11級的震波,讓本地流域產生「湖震」,湧出的潮水捲起沿途的一切,把它們帶到了這裏。

DePalma說:「內陸水潮把淡水魚、陸地脊椎動物、樹木、樹枝、原木、海洋菊石(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與恐龍在同一時期滅絕)和其它海洋生物全部纏繞在一起,形成了這一層(化石)。」

「海嘯至少要17個小時以上才能從隕石撞擊處抵達這裏,但是湖震只要幾十分鐘就到了。」DePalma說。

參與這份研究的唯一英國作者、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Phil Manning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地點之一。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恐龍最後一天的情形,就在這裏了。」

合作研究者David Burnham說:「沉降掩埋的過程發生得如此之快,一切都是立體的——它們沒有被壓碎。就像發生雪崩一樣,然後被水泥一下子封住,由於潮水的洶湧,一切生物在瞬間突然死亡。我們還看到一條砸到樹上斷成兩截的魚。」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小知識:

●一個12公里寬的物體在地殼上砸出一個100公里寬、30公里深的坑;

●這個大坑後來塌陷,剩下一個200公里寬,幾公里深的洞;

●如今,這個隕石坑大部份已在海底,在600米深的沉積物之下;

●其在陸地的部份被石灰岩覆蓋著,但一系列「天坑」形成的拱形勾勒出它的邊界;

●科學家近期在坑內鑽洞研究它形成的歷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