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舉義旗,誅暴亂,護幼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崩,十四歲皇子劉辯登基,即是漢少帝。尊母親何皇后為皇太后,何太后臨朝。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何進與袁紹密謀盡誅宦官,太后不聽。紹等又為劃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何進採納之。

曹操聞而笑之,不以為然:宦官自古至今都有,只是主上不應過於寵信,以至於此。如想懲治,殺掉元凶即可,何必招徠外兵!若要一網打盡,難免透露風聲,我見此事要以失敗告終。(「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資治通鑒》卷五十九《漢紀五十一》)斷言,亂天下者必是何進。

何進召董卓進京,卓未至而何進已被宦官張讓等擊殺。卓到,廢少帝辯為弘農王而立陳留王劉協,即是漢獻帝。京都大亂,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後董卓又鳩殺太后及少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一月,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帶劍上殿,專擅朝政。(註:古時禮儀,入朝應報名字,不可大搖大擺,這裡天子允許董卓不報名字、穩步上前。)

董卓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判定董卓終必覆敗,不從,變易姓名,逃離洛陽。董卓派兵追捕,通告捉拿。曹操經中牟(河南中牟縣)時,被懷疑而拘。功曹心知是曹操,向縣令進言釋放之。

曹操東歸至陳留(兗州境內),陳留孝廉韂茲以家財資曹操起兵。義兵討伐董卓,曹操豎起招兵旗幟,上書「忠義」,集五千人馬,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堂弟曹洪、曹仁等於此時投奔曹操,日後均為曹操帳下大將。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關東州郡也紛紛起兵討董卓以應曹操,計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胄、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曹操行奮武將軍。眾豪傑多歸心袁紹,唯濟北相鮑信獨謂曹操為不世出,能撥亂反正之人:「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乎!」深知曹操乃不世出之真英雄,建議曹操順天義,挑起撥亂反正重任。

二月,董卓見盟軍勢大,徙天子遷都長安,留屯洛陽,焚宮室。袁紹等因卓兵強而不敢進。曹操建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軍已合,諸君何疑?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然眾將皆不從,曹操獨自引兵西進,到滎陽汴水,與董卓部將徐榮交戰,曹操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曹洪將自己之馬交給曹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曹操回到酸棗,見諸盟軍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再次獻策:「諸君聽吾計,使渤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無人聽從。諸將對攻打董卓畏縮不前,卻為了利益自相殘殺。袁紹脅迫韓馥讓出冀州,自領冀州牧。

袁紹、韓馥欲立北方的幽州牧劉虞為主,袁紹私下連皇帝印璽都刻好了,曾於座中向曹操炫耀帝璽。此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曹操以詩〈蒿里行〉記述此時亂象。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殷之切切,滿紙忠義,曹操懷天下民生疾苦,悲各路諸侯為利益而爭奪,置大義於不顧。雖不合於眾,孤立當時,仍然忠心護持幼主漢獻帝。曹操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軍、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曹操數諫不聽,義師坐失良機,其失望何其深重!眼看「萬姓以死亡,生民百遺一」,他「念之斷腸」。明白眾諸侯只知自保謀私爭利,他知不能指望他人,自己卻力量薄弱不能勝敵,幾乎喪命,其心何其悲愴!然既已決定「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們諸君向北面幽州劉虞稱臣,我自去西討董卓),護主興國、救民生死,一己擔道義,雖千萬人,吾往之也!

此後,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密謀誅卓,策動中郎將呂布,使為內應。夏天,四月,獻帝大會群臣於未央殿,卓朝服乘車而入,呂布等奉詔殺之,百姓歌舞於道。

董卓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誌》。(公有領域)
董卓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誌》。(公有領域)

三、扶道教,聚曹門,應運興

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曾邀集名儒、諸王集於白虎觀,統一各家儒學學派,遂成《白虎通義》,使儒教日益興盛。

至東漢末年,大漢天朝已近尾聲,漢武帝所立之內道外儒傳統文化體系至此已被腐儒閹割敗壞。此時印度佛教亦開始東傳,皆欲在中土神州演繹、結緣,以至能在五千年神傳文化歷史中留下輝煌。故此,道家修煉也一改以往單傳獨修方式,開始形成道教,以利普傳。天象背景亦導致其後幾百年之佛、道相爭。

秦始皇、漢武帝皆盡力推行道家養生,修煉成仙之道,方士、方術從先秦流傳至東漢,為早期道教一部分。

道教興起之時,有天師道、太平道、方術等三部分,廣傳「漢行氣盡,黃家當立」,代言天命。天師道又名五斗米道,漢順帝年間張道陵所建。張道陵,字輔漢,徐州沛國豐人,太學書生,博通五經,精通經史,襲留侯之裔。漢和帝以金帛、駟馬車拜其為天傅,不就,後來與弟子入蜀,在鵠鳴山修道。廣收徒眾,凡入道者須納米五斗,以符水替人治病,又令門徒念老子《道德經》。陵死,其子衡行其道。衡死,張魯復行之。

張道陵。(大紀元製圖)
張道陵。(大紀元製圖)

冀州巨鹿張角於靈帝年間創立太平道,太平道奉事「黃老道」又名「中央黃老」、「中黃太一」,「以善道教化天下」,信眾達三十六萬。黃老並非黃帝、老子,乃道家神之名號。太平道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反對諸神淫祀。張角稱大賢良師,倡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以太平道起事,裹黃巾為標幟,稱為黃巾軍。張角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八州響應,聲勢浩大,漢靈帝「發天下精兵」征討。

此時青州百萬黃巾軍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迎擊黃巾軍,被殺。陳宮獻策曹操自領兗州牧;濟北相鮑信迎曹操領兗州。操進兵擊黃巾。曹操巡視激勵,明設賞罰,趁機設奇兵,晝夜會戰,又數開示降路,戰輒擒獲,黃巾軍遂退。十二月(公元192年),曹操率兵萬餘追黃巾軍至濟北,黃巾軍乞降。曹操受降黃巾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

青州黃巾軍作戰異常勇猛,「兵皆精悍」。僅握萬餘兵眾之曹操何以能降伏三十餘萬黃巾?太平道黃巾軍認同「道」,信仰一致乃黃巾軍投降曹操之主要原因之一。黃巾軍移書曹操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青州兵降操不降漢,只為「同道」曹操出力。曹操去世,「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會太祖(曹操)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三國誌‧魏書》)

曹操受降太平道黃巾軍為己用,後又撫納張魯五斗米道(天師道),移漢中之民以充實長安及三輔,使天師道北遷,在北方廣為流傳,後又流傳至江南。曹操為魏王後,將全國各地方士招致鄴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曹植〈辨道論〉)。鄴城成為當時方術文化中心。魏國上下習道成風,推動道教興盛、發展。五斗米道張魯以「寧為魏公奴」心態,舉「黃衣當王」旗幟歸入曹營,各地方士以多種形式會聚曹門。道教對曹操之認可亦向世人昭示:黃德在曹。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曹操軍鄄城,大戰袁術,袁術退保封丘,曹操追而圍之,大軍未及合圍,袁術逃奔襄邑,曹操追到太壽,袁術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曹操得勝,於夏季還軍定陶。

也在這年初,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闕宣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曹操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夏,呂布將薛蘭、李封屯巨野,曹操攻之,呂布率兵往救,不勝而走,操遂斬蘭等。呂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曹操士兵皆出收麥,留守者不足千人,屯營不固。曹操乃令婦人守城,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呂布疑有埋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次日復來,曹操這一次隱兵馬在堤內,出一半兵在堤外。呂布益進,曹操乃令輕兵挑戰,交戰後伏兵齊出,步騎併進,大破呂布,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呂布夜走,操復攻拔定陶,分兵平定其他諸縣。曹操乃盡復收諸城,擊破呂布於鉅野。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將家屬保雍丘。

秋八月,曹操攻圍雍丘數月。冬十月,天子拜曹操兗州牧。十二月,曹操攻取雍丘,兗州平,遂東略陳地。

曹操蒐羅英俊,招募材勇,文武並用,濟濟一堂。雄霸一方,始逐鹿中原。天下聞名,應運而興。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魏武大帝曹操】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