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認為西醫才能做手術,中醫是怎麼做手術的呢?其實,在中國古代,中醫手術就已經很發達,古籍有不少記載。

隋朝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做《諸病源候論》,由太醫巢元方所寫,其中有一段敘述:「金瘡腸斷者,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勿令氣洩,即推內(納)之。但瘡痛者,當以生絲縷系,絕其血脈。」這段文字描述了病人的腸子斷裂後,醫生通過手術,把腸子重新續接的過程。

那麼,古代中醫具體使用甚麼工具來做手術、是怎麼操作的?中醫外科手術又為何沒有流傳下來?讓我們來簡單地說一說。

古代中醫手術的麻醉藥

(Fotolia)
(Fotolia)

提到古代手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公認的中醫外科手術鼻祖——華佗。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患者以酒服麻沸散後,身體就失去了知覺,然後醫生就可「刳破腹背,抽割積聚」,也就是剖開腹部,除去腫塊。

可惜的是,麻沸散後來失傳。但在麻沸散之後,也有其它的麻醉劑出現。

譬如明代外科醫學家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寫到,他在鼻息肉手術中,使用「回香草散」麻醉。回香草散是由回香草、高良薑兩味藥製成的局部麻醉藥。他在書中記述:先用回香草散連吹入鼻黏膜兩次,然後用一根絲線套上鼻息肉的根部,絞緊,向下一拔,息肉就脫落了。

古代的手術刀是甚麼樣的?

早在華佗之前,就已經有許多關於中醫外科器具的記載。《山海經》中記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為砭針,堪以破癰腫者也。」《素問》也記載,「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那時,人們用砭石製作成各種醫療器具,如砭針、砭鐮,並且有大小不同的尺寸。砭鐮類似於刀片,可以用來割去腫瘤,削掉腐肉。目前於河北稿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砭鐮,距今3,4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刀。不僅如此,砭石本身也用於養生治病,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現代醫學也發現,砭石含有至少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隨著銅器、鐵器不斷普及,人們開始使用銅鐵等金屬製成針、刀、鐮和許多其它外科手術器械。

秦漢之後,外科手術器具不斷發展。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鑷子、剪刀這樣的常見外科手術器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為完整的常用外科器具,如針、剪、刀、鉗、鑿,在《世醫得效方》和《永類鈐方》等書中都有記載。江蘇省江陰縣曾出土了一批明代醫療器械,除了鐵質和銅質的平刃刀、小剪刀、鑷子外,還有一把柳葉式外科刀,一頭有尖刃口,和現代的手術刀十分相似。

(Fotolia)
(Fotolia)

清代醫家何景才撰寫的《外科明隱集》中,簡述了開瘡刀、三稜針、平刃刀、月刃刀、剪子、鑷子幾種外科手術器具。開瘡刀最薄利鋒銳,取其速入急出;三稜針刺放瘀滯毒血,取其刺孔寬豁,讓瘀汁通流;平刃刀割除死腐餘皮,用之隨手得便;月刃刀割除深陷之內瘀腐;鑷子夾捏余皮頑腐,讓刀割更方便。

(Fotolia)
(Fotolia)

手術縫合用的「桑皮線」

縫合術也是中醫外科史上的重要發明。「桑皮線」就是常用的縫合線之一。《刪繁方》記載治金瘡腸出的方法,「桑皮細線縫腸復皮,用蒲黃粉粉之。」宋代《睽車志》寫道,「⋯⋯以刀自裁,收之不死,醫者以桑皮縫合其創,傅藥。」

據老輩中醫講述,製作桑皮線的方法,是先撥去外皮,在內層上選擇比較粗的筋紋,撕下來。然後再取外皮,把細線從頭到尾抹七次,讓細線滑潤如絲,收起放好。到用的時候,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細線就綿軟如新。桑皮線可以被身體吸收,所以縫合後不需拆線。

桑皮線取用方便,而且不易折斷。不僅如此,桑皮本身藥性平和,更有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古代外科還有各種藥膏、藥洗,另有去腐、生肌、收斂癒合等外科優良藥物,幫助手術後的止血、癒合。

為何中醫外科手術未能流傳至今?

這些外科手術器具的發現,以及古籍中對於手術方法、使用藥物的記載,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發展水平。可惜,很多精華的東西沒有流傳下來,所以現代人很少人會把中醫和手術聯繫在一起。

探究這其中的原因,一部份是人們的思想漸漸西化,另外也和中醫傳承的習慣、乃至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有關。

中醫傳徒弟,類似於道家。有本事的醫生雖然會收許多徒弟,但其中只有一個徒弟能得到師父的真傳。一些有著祖傳良方和珍貴經驗的中醫,往往要找到道德、心性、悟性都好的人傳授,要確保在學成之後,醫德與醫術兼備,才會把真正的精髓相傳。

而在當今社會,中醫教育也普遍西化,中醫須接受西醫教育,獲得學歷和認證,才能被社會認可。一些民間的中醫師,雖繼承了良好的醫術,但因為沒有現代的學歷,而不被人們所接受。加上如今社會亂象,各種真真假假的偏方流傳,讓普通人難以分辨,真正珍貴的東西也難以被發現,並保存下去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