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公元七零一~七六一年),字摩詰,是盛唐山水隱逸詩派的代表。他出身貴族家庭,父親去世較早,母親博陵崔氏,虔誠奉佛三十多年,這對王維的思想產生良好的影響。唐代開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中進士,任大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牽累,被貶到濟州(今山東省長清縣)作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張九齡執政,被提拔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七八七年),張九齡失勢,他也就出使塞上,在涼州住了一個時期。開元二十七年(七八九年),他從涼州回到長安,又在長安供職。安祿山兵陷長安,王維被迫做官。亂平,因以此論罪,被降官為太子中允。乾元二年,轉尚書右丞。但自安史之亂後,他已無心仕途,專誠奉佛。
王維<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
王維是一位有才能的詩人。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有十五歲時的詩作。那首「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是他十七歲時寫的,已經是很成熟的作品了。
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個畫家和音樂家。在繪畫,音樂和書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的詩歌則古,律,絕句,眾體兼長。他的古詩往往從大處落墨;近體詩也不求辭藻華美,淡淡數筆,卻形象生動,意味深長他的作品多是寫山川壯麗,邊塞風光以及田園詩,著重於表現大自然的幽靜與恬適。
王維的<觀獵>刻畫了一位英勇的將軍形象開頭兩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這是倒裝句,在古典詩詞中,這種倒裝句法,是常見的意思是說:將軍在渭城那裡打獵,強勁的寒風吹得用獸角裝飾的弓嗖嗖響「角弓」:指用獸角裝飾的弓「渭城」: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作者一開始就先交代打獵的人 - 「將軍」,打獵地點 - 「渭城」,及其節令氣候 - 「風勁」在這裡面,也反映了「將軍」的英勇氣概。因為在那「風勁角弓鳴」的惡劣氣候裡,敢於出獵,正表明了他不怕勁風將給射箭帶來多大的障礙和困難,敢於迎戰困難的頑強意志和英勇精神。
但這是個開頭,只說明了將軍是在這麼一個時候出獵,究竟出獵的具體情況怎樣?下文有必要再開展下去,所以緊接著寫道:「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原來這位將軍是騎著馬,帶著獵鷹的。將軍騎著馬,在那積雪剛盡的原野上奔馳,感到馬蹄特別輕快;所帶去的獵鷹,在那枯草裏,眼睛也顯得特別銳利。「鷹」:獵鷹。「疾」:作銳利解。這樣一交代,人物形象就鮮明、完整、豐滿了。因為所謂「鷹眼疾」、「馬蹄輕」,表面上是寫馬和鷹,實質上是在襯托將軍的輕快、敏捷。「輕」和「疾」,雖屬於馬和鷹本身的存在,但它是通過將軍內心感覺,才體現出來的。所以在它裏面也必然滲透著將軍的精神狀態。其次,在這兩句中,作者沒有說明打獵的季節時間,但在景物描寫中,已充份體現出來了。「草枯」、「雪盡」,當然是寫景,是說雪已經融化完了,而野草還枯黃,沒有轉青。像這樣的一個景象,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呢?不就是冬末春初嗎?再次,「枯」與「疾」,「盡」與「輕」,這些用字,都是有內在聯繫的。草不枯,則鷹眼為其所遮,不會看得這麼快、這麼清楚;雪不盡,則馬蹄為其所滑,不能走得這麼輕快。這兩句,外看淺白,內實含蓄;外看簡單,內實豐富,這是詩歌創作上尤見功夫之處。
底下兩句:「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是緊接「雪盡馬蹄輕」句的意思而來,進一步寫將軍行動的輕快、敏捷。意思是說:忽然間就越過了新豐市,而回到細柳營去了。「新豐」,在長安東北。「細柳」,在長安西北。所謂「忽過」、「還歸」,不必拘泥於字義,無非是說,他忽而在新豐,忽而又來到細柳,是描繪獵騎的迅捷,表現將軍的騎術熟練,獵技精巧。但是,光是這樣來理解這兩句詩,還是不夠的。在這些地名和行動中,也有一定的含義,來加強人物的形象性和詩的思想感情。「新豐市」是以產酒著名的,酒酣耳熱,慷慨高歌,是古人常有的事。「細柳營」相傳是漢文帝時名將周亞夫練兵處,軍紀嚴明,皇帝也不能隨便進去。這樣,當我們讀到這兩句時,那慷慨的氣概和英武、果敢的神情,在聯想中,已無形地、或多或少地、增添到人物形象上去了。作者之所以提到這兩個地方,不是全屬事實所限,而是有這種寓意在內的。
這位將軍既然是這樣英勇敏捷,那麼這次出獵結果,又如何呢?如果沒有收穫,還說得上英勇敏捷嗎?必然會破壞這形象。所以獵獲與否,仍然是對這個人物形象起決定性作用。在這方面,作者巧妙地寫道:「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來作結,卻是極為成功的。回過頭來望望那射鵰的地方,已經隱沒在老遠老遠的暮雲裏去了。「平」字是和「千里」兩字相呼應的,因為從人的視線來看,射鵰處和暮雲相平,一定是距離了很遠很遠才有這個感覺的。這裏有兩點值得我們深細體會:一、從「回看射鵰處」句來看,分明將軍已在上述活動中射了鵰,然而究竟在甚麼地方射鵰呢?沒見提過,連將軍引弓也沒見到。但是,在「草枯鷹眼疾」中,在「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的過程中,都有這種可能性,你說沒有交代過,但詩似乎又曾做了伏筆,所以到結尾來了「回看射鵰處」這麼一句,既是很自然,又像是奇峰突起!這正是體現了藝術創作的特殊性,它和歷史記載的如實照錄不同。二、為甚麼作者寫射鵰而不寫射別的鳥獸呢?這也不是全都局限於事實,是有其用意的。《北史》記載:「斛律光嘗於洹橋校獵,雲表見一大鳥,射之,正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鵰也。邢子高嘆曰:『此射鵰手也!」這就說明寫「射鵰」含有讚美將軍之意了。再者,鵰是一種「大型猛禽」,常用來象徵邪惡兇猛之類,射鵰又喻除掉巨惡。
作者在詩中,塑造了一個射雕的將軍形象,這形象有豪邁的氣概,英勇果敢的精神。這意味著什麼呢?它裡面既有作者的影子,也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因為作家選擇作品的主題,題材,都是受他的世界觀所支配,受他的思想感情所制約的。所以,王維塑造這一形象,就必然有他的影子在裡面了。從它裡面,我們不難看出,王維在少年時候是有過壯志,想做一番事業。他有豪邁的胸懷,有雄視一切的氣概,而這正是生活在盛唐那個時代的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徵。這首詩的社會意義就在這裡。它真實地表現了作者和時代的精神,有著為民剷除巨惡,以廓清天下的氣概,有激勵人心的作用。
全詩氣象開闊雄渾,情調高昂豪邁,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自然精煉,並且意境深邃高遠。
正是:
借問將軍何許人?
但見風勁角弓鳴。
胸懷大志走天涯,
慨然雪盡馬蹄輕。
射滅惡雕濟黎庶,
回看千里暮雲平。
敢冒風險破巨浪,
倒海翻江奇若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