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問題是中美貿易戰重要一環,儘管北京積極表態改善,但專家指出,就算中美達成協議,基層也沒有足夠的資源處理這類企業官司,中方的承諾只是再繼續「拖上幾年」。

對於知識產權在中國的狀況,美籍華人黃天文感受很深。他是環保技術「生物活性植被毯」技術擁有人、美國獨資企業洛磯山環保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自認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受害者,也是近來中美貿易戰下的潛在受惠者。

根據黃天文的說法,2012年他原本要和中國本地公司合作,後來發現,即使簽訂了保密協議,自己的技術、機器圖紙仍被對方竊取,於是提告委託加工設備製造廠及購買設備的公司,指他們合謀竊取商業秘密,製造大量機器設備銷售,使其損失人民幣數億元。

2017年5月,他在上海公安局楊浦分局成功刑事立案,但案件進展緩慢。

今年1月22日,他寫信給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和上海市長應勇,信中簡述了自己的案情,並重提習近平去年12月1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中的承諾:要解決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性技術轉讓等問題。

黃天文告訴中央社記者,上海市長辦公室很快就有了回應,公安局也打電話與他聯繫。他相信,當前中美貿易戰的時間點,讓官方對這類案子更重視。

不過,黃天文依法維權走的是辛苦路。為了證明自己的商業秘密被竊,他前往鑑定單位鑑定了3個關鍵的「密點」,每個要花7萬元,還有大量繁瑣的工作要做。

上海共有5家司法部門授權的商業秘密鑑定單位。據他了解,「不成文的規定是,竊取密點要超過兩個、被竊價值超過50萬,而且提告方有做保護措施,才能立案」。

黃天文的例子說明中國的知識產權官司在刑事立案上並不容易,門檻也不低。專家也表示,在偵辦相關案件方面,中國政府的資源分配非常有限。

一位參與過多起知識產權案件的上海律師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央即使想保護知識產權,地方基層也辦不到,因為鑑定機構不夠多、公安局經濟偵查大隊人力不足、專利審查員平均水準不夠高,整體來說,政府投入不夠。

他說,「查一個商業秘密被竊取案要能夠成立,必須花很多精力,警方人手也不夠,往往是有關係的、媒體有報道的、有領導批示的優先」。

此外,知識產權官司的判斷也有其難度。相較於有形資產,它的邊界不那麼清楚,鑑定技術的相似性有其專業,即使已申請到專利,專利的範圍大小及是否有效也需要裁量,這又跟專利審查員的水準有關。

他認為,如果按照目前媒體報道的方向達成中美貿易協議,以中美聯合監督機制的方式審查中方對美企知識產權的偷竊,「相當於設立中美合作的知識產權法院」,短期可能會有些成果, 但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可以拖上幾年」,情況好比「拖著走得慢的人跟你一起跑」。#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