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陸多地曝出一些廉價藥常用藥奇缺,民眾熱衷的藥品「一藥難求」,不少臨床常用藥價格卻飛漲,有的甚至是原價的54.5倍。而當局的政策被認為是藥界亂象的重要因素。
常用藥斷貨 經銷公司不配送
據《經濟參考報》22日報道,近幾年來,大陸很多在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眾中口碑非常好的廉價藥和常用藥斷貨,如治療跌打損傷的正骨水,外面街上私人老闆開設的藥店都可以隨便買到,但是正規衛生院反而沒有。
西部一家鄉鎮衛生院院長介紹,「我們衛生院需要的藥物,以前兩家公司就可以配齊,現在跟七八家簽協議反而配不齊。」比如心衰患者急救用的臨床常用藥「西地蘭」,其價格不貴又實用,但「這個藥現在消失了」,採購不到。
這種現象並非個案,報道說,尤其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較為普遍。如治療腰痛的複方氯唑沙宗膠囊、治療痛風的別嘌醇膠囊、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注射液、用於外傷止血的雲南白藥粉等,供應都跟不上。
在中越邊境一處鄉鎮衛生院,由於柴胡注射液等常用藥都缺貨,擔負救死扶傷重要使命的衛生院有時只能「借藥應急」。
「遇到小孩發燒、拉肚子,村衛生室都沒有藥,只能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買,很麻煩。」在西部一個山村村民楊翠金抱怨說。
而基層醫院內部人士也大吐苦水。西部一家鄉鎮衛生院的藥房主任表示,自己作為藥房主任一度天天挨罵,群眾罵,醫生罵,院長罵,都在責備為甚麼需要用到的藥物總是缺貨。「藥品經銷公司不配送,我也沒辦法啊。」
臨床常用藥大幅漲價
與此同時,一些臨床常用藥漲價迅猛。報道舉例,碘解磷定注射液是農藥中毒的解毒藥,在西部某縣,該藥原進貨價13.2元/盒,現進貨價漲至720元/盒,現價是原價的54.5倍;治療破傷風的藥物破傷風抗毒素,價格從每盒36元漲到76.5元。
而治療感冒的廉價藥速效傷風膠囊,每板價格從0.7元漲到1.2元,現在價格是2.5元。婦產科一個常用藥價格從0.5元漲到十幾元。
西部一位縣衛計局官員披露,還有個普遍現象是,一些藥品更換名稱和包裝後,價格便從幾元變成幾十元。
民眾愛用藥買不到 官方政策有問題
業內人士介紹,藥品短缺原因多種,主要有原料藥生產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和投機壟斷性因素。
報道說,短缺藥品大都是廉價藥和婦兒專科、急(搶)救藥,藥品利潤低,藥廠面臨越生產越虧本的窘境,而官方對這些藥品生產的扶持配套政策不完善。
近期,當局推行「兩票制」(只許兩次開發票),多個流通環節縮短為兩個環節,但西部某省區衛健委一位處長表示,製藥企業和藥品經銷商有一個調整利益過渡期,導致一些藥品配送不及時;「擇貴而送」或不配送,這成為藥品出現短缺的重要原因。
此外,目前藥品價格由政府定價機制改為市場決定,結果有商業公司對一些市場上生產廠家少、臨床不可替代的藥品品種,囤積後隨意漲價出售。
醫藥行業頻曝「黑幕」
近日醫藥行業再曝「黑幕」,前安徽省衛生廳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吳敦武受賄168萬,幫助上市藥企和其它藥企調高藥品中標價,調高的價格被國家醫保和用藥者承擔,他卻私下收受賄賂,日前被判刑5年半。
而這種被揭露出來的官商勾結被認為是實際的冰山一角。
近期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在中國爆紅,講述了身患癌症的程勇,受病人之託從印度代購治癌藥的仿製藥。因為正版藥在中國一瓶賣4萬元人民幣,而在印度的仿製品卻只要500塊。程勇打通了售賣渠道,但卻被警方以販賣假藥逮捕。
這部影片因揭開中國天價藥的黑幕,直面老百姓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現實,觸動了中國人的心底痛點而爆熱。而官方在攸關民眾健康的藥品行業中起了甚麼作用?再次成為聚焦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