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一直被認為是理想的生活哲學,但是從古代書籍中,我們不斷可以發現「天人合一」不是甚麼高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古人奉為圭臬的生活實踐。
很多的古代聖賢被人稱作哲學家,例如老子、孔子……那麼「哲學」、「哲學家」到底是甚麼呢?
「天人合一」被現代人稱之為哲學的理論,也讓人有點迷惑。
看一看哲學的定義,最早時,哲學這個詞是以philosophy的形式出現,philo就是「愛」,sophie就是「智」,所以哲學又被稱之為「愛智之學」。這裏的「智」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是知識的意思,所以「哲學」這個詞,也就是說「愛那個知識」的意思。
順陰陽物性 生活能盡終百歲
哲學就這樣子,連個定義都不明確;那哲學理論就更不知該怎樣定義了。實際上,很多的哲學理論都必定具有實踐基礎。「天人合一」的所謂理論就絕不是甚麼理論的東西,只要讀一讀《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原文即可知道。
黃帝和被稱為「天師」的岐伯對話中有:上古時代的,「其知道者」,亦即通曉「道」而又能修「道」的人,會像這樣「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生活著。
黃帝和岐伯的對話中又有:現代的人不照著那樣的生活方式,卻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慾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拿喝酒當作一般飲料,說妄語當作家常,飲酒後入房行樂,慾望多,而致使精氣神耗散,就只為了一時的快樂,起居沒有任何節制,所以只能活到天年的一半,就已經見到衰老之像了。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陰陽、術數都是天理,起居、飲食、勞動,都和這個天理相關;它不是甚麼理論,而是一種實踐。所以說過去的修道者,會在飲食起居等各個範圍,都依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理去做、去實踐。
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絡,天有一年三百六十天、人身也有三百六十穴。人和天都是相通的,人必須和天地的那個理和諧相映,如果不照著天的那個一定的理做,就是我行我素的喝酒、說謊、行樂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讓人的身體變化很不同。於是,有人可以活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有人只能「半百而衰」。這種天人合一的道理,只要是實踐就可能達到的,為何稱其為形而上的、 知識的或倫理的理論、知識或學問?
根據天地運行的道理生活,人就不容易生病。例如對於季節的陰陽變化,能像《內經》中所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於心情的調適,能像《內經》中的「恬淡虛無」以至於「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哪會得病呢?這些都不是甚麼理論,而是只要照著做,就能達到的。恬淡虛無,不過就是慾望、執著少些,捨去名、利、情的執著、慾望而已。再加上隨時內省,讓精神統一,真氣不會散去,那這個人容易得病嗎?
按天理做就對了,完全沒有吃藥治病、吃藥調身的道理。
您看,《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云:「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其中的意思是,很久遠以前的「上古」,聖人製作了藥湯、藥酒等保養藥方,只是準備了而不必吃,可稍後的「中古」,人因為道德方面稍微衰退,邪氣就可能會入侵,可那時因為只是道德稍微衰退,只要吃了些藥湯、藥酒,病情立刻好。可至今(黃帝時代)的人們,就必須使用大劑量的、內服的、有毒性的藥湯藥酒攻治其內,而外邊還得針灸砭石的處理。
遵守道德操守免用藥湯
這裏邊,可以學習到的教訓就是:按天理,保持好的道德操守,沒有必要吃藥湯、吃藥酒治病的事;如果沒有守好那個道德的、操守的底線,於是心情可能會受到影響,而抗病能力就發生一些問題,以至於開始有了吃藥湯、藥酒的需求,吃了它們才能好病;但是更差的、更不堪的,到了難以用藥湯、藥酒治病時,就需要使用更毒的內服藥物(毒藥攻其中)、需要使用更激烈的外科(鑱石針艾治其外)手段調治了。
再舉個《抱朴子‧內篇》用藥的例子,有人問「堅齒之道」,抱朴子說:「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以上僅是保養之道。
像這樣的用藥治病法,可見得最好的、上乘的「治病」方法,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治,而是在沒病之時能保養得好些,中醫所謂的「上工治未病」;以上堅齒之道即是。
但是,保養還有上下高低之分,用藥湯、藥酒保養固然是好,但總是已經得病了,《內經》雲是「道德稍衰」,所以「邪氣時至」,如果能學習上古時的「其知道者」,能「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那樣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就連「湯液醪醴」也可以免於服用,這不就是最好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