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紀元資料庫
圖/大紀元資料庫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帝位,建立宋王朝。新的王朝雖然建立,然而從唐末直至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宋太祖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準備之後,決定消滅藩鎮割據,實現天下統一。

宋初,除了契丹(遼)、西夏強敵之外,南方存在的藩鎮勢力分別是:南平佔據江漢一隅;武平佔據湖南14州;後蜀據有兩川、漢中45州;南漢據有嶺南60州;以及江淮地區的南唐、兩浙地區的吳越、河東(約今山西省)、江州的北漢等割據政權。

宋、遼、西夏疆域。(Kallgan_維基百科)
宋、遼、西夏疆域。(Kallgan_維基百科)

雖說統一大業勢在必行,然而如何進行,對國力並不是很強盛的宋朝而言,確實是棘手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在和宰相趙普幾番討論之後,確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這一戰略的主要著眼點是「先弱後強」,意即先攻南方比較弱的藩鎮勢力,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

◎ 一箭雙鵰 武平、南平稱臣

建隆三年九月,武平和南平的統治者相繼逝世,局勢動盪,趙匡胤馬上意識到這是上天安排給他的最佳機會,他決心從這裏出發。

宋太祖趙匡胤肖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
宋太祖趙匡胤肖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

當時武平統治者周行逢病死,衡州刺史(今湖南衡陽市)張文表乘年幼的周保權(11歲)剛剛繼位,局勢不穩之際,發動兵變。武平統治者一面出兵鎮壓,一面派遣使者向南平和北宋求援。趙匡胤於是策劃了「一箭雙鵰」的進攻方針:以支援鎮壓叛軍為由滅武平,同時以借道南平為由,將其消滅。

宋軍取得南平後,聯合從南平徵調的萬餘兵力向武平進攻。這時,武平叛軍張文表已被鎮壓,而周保權獲悉宋軍壓境,決心抵抗。

宋軍初師告捷,不僅振奮了將士的鬥志,而且宋朝勢力南伸,佔領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宋朝控制荊、湖之後,切斷了後蜀和南唐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聯繫,從而為日後入川滅蜀創造了有利條件。

◎ 分進合擊 兩路攻蜀

湖南平定後,趙匡胤開始謀劃攻蜀事宜。南方各勢力雖然實力不強,但蜀據天險,崇山環繞,易守難攻。而且蜀主孟昶得悉宋朝已經平定湖南和南平,對宋軍早有防備,一面派兵屯駐三峽要塞,一面遣使與北漢相約,同時出兵夾攻宋朝。

也是宋朝合該完成統一大業,就在趙匡胤不知如何進攻蜀地之時,上天送給他一個大禮物──後蜀派出的使者歸降於宋,並詳細地告知後蜀的兵力部署。

趙匡胤知蜀駐軍形勢後,於乾德二年十一月,以水、陸二路合擊的方式,出兵攻蜀: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將,率步騎三萬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劉光義)為將,領步騎二萬溯江西直逼成都。

後蜀方面,孟昶得知宋朝出兵,命王昭遠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

十二月,王全斌率領的北路宋軍攻入蜀境,連克興州(今陝西略陽)、興元。蜀軍眼見宋軍即將攻入蜀境要地,採取燒絕棧道的策略,阻斷宋軍攻勢。王昭遠則率軍屯駐利州,派兵於大、小漫天寨(今利州城北)駐守。

由於棧道被燒,王全斌攻勢受阻,他一面率主力迂迴南進,一面由崔彥進趕修棧道。接下來的幾次進攻,宋軍皆敗。

當時氣候嚴寒,京師大雪,趙匡胤穿紫貂裘在講武殿外巡視,心想:「我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衝犯霜霰,何以堪此。」於是脫下裘衣,派人送去前線,賜給主帥王全斌,並告知諸將,實因裘衣太少,無法賜給每位將領。

宋軍因為皇上這個贈裘的舉動,全軍感泣,士氣大振。乾德三年,蜀軍在王全斌與崔彥進的分合進逼下,聞風而退,利州、劍門相繼失守,王昭遠被俘。

另一方面,東路軍劉廷讓的進攻勢如破竹,自從佔據夔州(今四川奉節),開啟長江入蜀大門之後,一路直逼成都,軍隊還沒進入成都與北路軍會師,後蜀孟昶已經舉城投降。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南漢統治者劉鋹則拒絕投降。宋消滅後蜀之後,雖然南漢已經失去屏障,但南漢地處五領之南,而且有廣州市舶之富,所以對宋來說,消滅南漢還得費一番功夫。

東西夾攻 火燒興王府滅南漢

趙匡胤派兵征服南漢,其策略為避開五嶺,先從西路進軍,直向賀州,引誘敵軍將其殲滅後,然後從東攻擊,即從連州往韶州進軍,目標是都城興王府(今廣州市)。

多路包圍 北宋收拾苟安南唐

宋滅南漢後,據有長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區和珠江下游地區,從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三面包圍。

南唐後主李煜為苟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看了李後主的表奏之後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並立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則稱病固辭。

開寶七年十月,趙匡胤下令發動進攻。以曹彬、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並調吳越軍從杭州北上策應;另外再派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貴池),佔領採石(今安徽當涂北)。

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一月,宋軍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宋軍獲勝,突破唐軍阻礙,形成對金陵的包圍態勢。

此後,在西路王明軍隊和東路吳、越兵將配合下,殲滅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十萬救援軍,十一月,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 圍城打援 先退遼軍再下北漢

趙匡胤於滅亡南唐後不久駕崩,趙光義繼位,迫使吳越王錢俶獻出兩浙十三州,陳洪進獻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

北漢依仗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趙匡胤在位時曾於開寶元年、開寶二年和開寶九年三次出兵攻遼,但都無功而返。

太宗趙光義吸取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兵南援而失敗的教訓,在作了較充份的準備之後,遂制定圍城打援的策略,先退遼軍、後取太原。

北宋王朝建國之初,國力並不強盛,能夠在一連串的統一戰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最主要是「先南後北」戰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此外,針對不同戰事,不論是分路進攻、迂迴包夾、圍城打援等等,北宋戰術運用靈活,因此統一戰爭能夠順利地進行。

自公元963年至979年,十六年戰爭,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