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班,姓公輸名班(班又作般),春秋末期著名的木工匠,因是魯國人,故被人習稱為魯班。據專家考證,他大概生於魯定公或魯哀公時,年歲小於孔子,而長於墨子。古代典籍如《禮記》、《戰國策》、《墨子》、《孟子》等,其中都記載有他的事跡,卻沒有提及他生活的年代。魯班對木工技藝,作出過巨大貢獻,被歷代木工奉為祖師爺,可見他對後代的影響之鉅。

傳說魯班時代本沒有鋸子,一次他爬山時,手不小心被一種帶有鋸齒狀草葉的植物割破,受到啟發,便發明了鋸子。這雖然是民間傳說,但魯班木工技藝高超,聰明能幹,確是見之於史籍記載的。他能用木製成鳥,飛在天上很長時間不落下來。又據《孟子》及《墨子》等書記載,古時為防禦外敵入侵,構築高大城牆,使得敵人無法攻破,十分有效。而魯班卻運其巧思,發明雲梯等攻城器械,使得攻防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魯班造木鳶
魯班造木鳶

由於魯班的傑出貢獻,中國的木工技藝在那時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魯班有個兒子,名叫伢子,聰明伶俐,魯班對他十分喜愛。當伢子長到十幾歲時,魯班便想讓他學習技能。魯班為人是十分開明,並不要求兒子一定要繼承自己的事業。他問伢子道:「你年紀也已經不小了,準備學點甚麼本領呢?」伢子表示他想要學學種地,魯班欣然同意,便讓他去學幹農活。未曾想到,剛過了一年,兒子便從外面回家來了。魯班問伢子為何這麼快就回來了,兒子回答說,種地之事,實在是太苦太累,因此不想再學了。

魯班聽罷伢子之言,不禁沉思良久,但最終也沒有說甚麼,只是又問兒子既然不想學種地,那麼你究竟學點甚麼?伢子略作思考,回答父親說:「我就學學織布吧。」但是這一次伢子又是半途而廢,勉強在外熬了一年,甚麼也沒有學會,就又回家來了。問其原因,仍然是覺得織布之事,太苦太累。

第三次,伢子提出要像父親一樣學木匠。魯班便讓自己的大徒弟麥(人名)教兒子,叫大徒弟專門讓伢子練三年用斧子的技術。一年以後,伢子的老毛病又重犯了,他丟下活不想再幹,又回到家中來了。這一次,魯班便不再寬容自己的兒子。他問兒子道:「這一次你為甚麼又跑回來了?」伢子回答道:「師傅太嚴,活兒太苦,師傅心又太狠,我忍受不住!」

魯班耐著性子,讓兒子講一講具體情況。伢子十分委屈地向父親訴苦道:「師傅教我用斧,專揀有木節、難砍的木頭,讓我砍個不停,還要求我砍得光滑平整,合乎尺寸;他又從早到晚不讓我有空閒,逼著我披星戴月地幹活,連颳風下雨天也不讓我休息:還要求我斧柄上要磨出凹痕,斧刃磨平磨光,手上要老繭開花!這樣的苦楚實在不是人所能夠忍受得了的!」

魯班聽完,十分嚴厲地對兒子說:「不嚴、不苦、不狠,就能學好手藝嗎?你不愛種地、不愛織布,現在又不愛做木匠,難道你活在世間能夠不吃飯、不穿衣、不住房子嗎?」說完,又從家裏拿出自己存放用過的斧子的箱子給兒子看。只見這些斧子,沒有一把不是磨凹了斧柄、磨禿了斧刃的。魯班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我磨禿了一箱子斧子,你連一把斧子都沒有磨到這樣的程度,就想打退堂鼓了嗎?」伢子聽了父親一番話,深感慚愧,一聲不吭,知道自己跟父親相比差得太遠了。

他重新回到師傅那裏去。這次,他下定決心,不怕苦累,最後終於學成了木匠手藝。魯班教子可說是有理有節,他極有耐心地等待了一個時期,然後選取適當的時機加以教化。該抓緊的時候,便絲毫不肯放鬆,因此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禮記‧檀弓》、《墨子‧公輸》)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