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詩人,其先代由原籍湖北襄陽遷居河南鞏縣,官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詩聖」。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杜甫早年就立志以天下為己任,認為歷史上的堯舜之治和本朝的貞觀之治,是當代和後世效法的德治典範,於是寫了著名的詩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表達了他對仁政的讚頌和嚮往。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想。
杜甫來到長安參加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這期間他體驗到百姓貧苦的生活,寫了很多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如他在〈兵車行〉中寫道:「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表達了對人民、國家命運的那份深重關切。還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慘痛現實。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唐肅宗,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鳴不平,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他顛沛流離的日子裏,目睹歷經戰亂的祖國山河,寫下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蒼涼景象。
他憂國憂民,寫下了「華夏滿瘡痍,憂慮何時畢。」他希望改變現狀,寫下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見〈洗兵馬〉。「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更橫索錢」,見〈晝夢〉。
杜甫在結識李白後,非常欽佩李白的才華和不事權貴的氣節。李白遭到貶謫後,他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而是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他剖白辯護:「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並向世人呼籲。他始終對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們的交往沒有絲毫勢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甚麼是人間美好的關愛。
杜甫到成都後,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幾個月後,因官場腐敗,辭去了官職。在成都草堂居住時,一次,趕上狂風驟至,吹破茅屋,風定雨至,「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對於茅屋被秋風所破以及屋漏雨濕的苦況,他百感交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他不拘於一家寒暖,不囿於一己哀樂,而是大聲疾呼拯天下寒士於淒風苦雨之中,救廣大百姓於水深火熱之間,博大的胸懷令人感動。
杜甫一生經歷種種不幸,在自己最艱難困苦的時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為民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嚴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上下求索,呼喚著世人心中的善念,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渴望,他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社會道德大滑坡的今天,人人都需要良知和善念。宇宙「真、善、忍」大法在世上洪傳,為人們帶來未來和希望,每個人的心靈都在被觸及,我們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尤為重要和殊勝。讓我們實踐真理,傳播真理,堅定為善的意志,喚起更多生命的覺醒!
~轉載自明慧網◇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