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以說是千瘡百孔,製造業下滑,出口減少,股市下行探底,消費增長減少,債務就像一顆炸彈隨時會被引爆,各地方當局以來的房地產也開始轉向等等。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共執政者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結果走進了死胡同。

日前,深圳上善若水投資合夥企業創始人兼投資總監侯安揚撰文小結了過去10年來中共的經濟政策,他表示:「過去多年的經濟刺激,每一次都有理由去選擇當下趨利避害的道路,但最終還是迴避問題、把問題拖延到最後。」

以下是《走最容易的路 最後無路可走》一文。

過去10年,作為親歷者,我明顯能發現政策制定者的出發點就是:選擇最容易走的路。

很多時候,有一種說法,就是換誰當政都差不多,因為各種條件限制,只能做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多年工作經驗,我覺得這事既對也不對。對的是這事是普遍存在的,古今中外都如此。不對的是確實有些領導人(無論是國家也好、企業也好),會有遠見,有先見之明,就會選擇一條正確但是阻力重重的路。

問題是,有好多事情你當下做了不知道好處,比如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鍛煉身體。有好些事情你當下做了會馬上見效但是未來會有惡果,比如鼓勵居民加槓桿買房。

一是取決於認知,人類的認知是很難全面的,任何個人都不行,做投資的也知道巴菲特也犯過幾次錯誤,那說明即使到了股神的地步了,也很難有全面無所不知的知識。這種錯誤是很難避免的,只能不停地學習開拓自己的能力圈。

二是取決於自律。即使知道利弊,但是由於當下種種困難和限制,還是採取了很多飲鴆止渴的做法。這幾年的很多經濟政策,就是如此。其實很多人投資也是,明知道當下價格便宜,但是由於擔心短期虧損,就是不敢投資。

我們經濟、股市走到今天,有一種四面楚歌的感覺。我週末做了個小研究,加上自己在這市場也經歷過,就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但是可以先把結論放在這裡:過去多年的經濟刺激,每一次都有理由去選擇當下趨利避害的道路,但最終還是迴避問題、把問題拖延到最後。

一切的起點從08年4萬億開始。

當時,因為美國飲鴆止渴搞了大規模的房地產泡沫,疊加了更加亂搞的金融衍生品,爆發了多年難得一遇的金融危機。

這裡,也順便說說,美國在納斯達克泡沫破滅時,當時格林斯潘不停地降息,和當時美國政客號稱讓家家買得起房的「美國夢」,催生了05-07年的房地產泡沫。拖延問題並不是我們的獨有專利。

回頭繼續說我們。

當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們就搞了4萬億這麼大的刺激。說是4萬億,疊加地方政府的錢,就已經是十萬億了。07年,社融規模是6萬億;08年,是7萬億;09年,直接變成14萬億。

這個就是當時的搞法。

從朱鎔基90年代整頓財政後,到08年前,地方政府也沒有甚麼超過財政預算的做法。但08年4萬億開始,大家都大幹快上了。那之後,開始學會城投融資,大量的錢開始往城投平台湧入。

到10年經濟過熱,很多項目已經開工了,沒法停下來,銀行監管也日趨嚴厲。慢慢就有些聰明人通過信託等方式開始融資。影子銀行開始萌芽。

13年,一開始想著把問題掐在萌芽中,但是很快搞了錢荒出來。這可不行啊,太難受了。當然這個事情也搞得過頭,違背了金融市場的基本規律。

但之後,各種政策開始鬆綁,接下來就是甚麼資管通道啊,基金子公司啊,過量的信貸就開始出來。

14年,整個資本市場的利率大幅度往下走,影子銀行問題已經被監管層提及。但是,確實沒有任何抑制的舉措。整個政策都是在嘴上喊喊而已。

這一年,有個提法開始出來,就是擴大直接融資市場。這下好了,股市上漲成為一種zhengzhi(政治)正確。

但是,如果你看過股市的泡沫史,你會知道,但凡發動國家牛市的,都沒有好下場。這國家牛市,法國搞過,科威特搞過,最後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5年年中,股市開始崩盤。為了應對崩盤,就開始用國家隊來救市。但是,救市的資金入市太早,導致國家隊巨虧N萬億。如果貿然退出,那簽字同意救市的領導就有把柄了,最後還是留在市場裡不停地割韭菜。這下又引發了A股市場生態的巨變。

而且,當時因為救市,引發了匯率不穩(當然央行貨幣換錨是更核心的因素),人民幣開始進入貶值趨勢,為了應對資本外逃,就進行了外匯管制,到今天管制反而越來越多。

15年下半年,為了應對國企利潤下滑帶來的問題,以及股市崩盤等的問題,又搞了供給側改革,住房去庫存等。我當時評估這個在未來會造成嚴重的問題,一是消費力下降,二是房地產風險驟然上升。

這種分析,一點都不難。我並不認為是拍板的人不知道,連我都能看出來了,領導還能看不出來麼?但是選擇的政策框架是對未來的嚴重透支。

說實話,當時真的是失望透頂。

16-17年整個經濟處於補庫存階段,稍微緩和了。但是,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其實已經埋下來了。

那就是房地產。

從16年起,如果算18年的話,連續3年居民的負債累計增加有20萬億。按照按揭還款的正常比例,怎麼一年也得多1-2萬億的還本付息來。

這錢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可是國民拿自己未來的收入換得的。今天花多了,明天就少了。

少了的東西是哪一些呢?

消費。

到今年年中,消費是開始斷崖跳水。

這個數據我一看,就非常明顯的,因為可選消費品跌幅很大,日常消費品跌幅很小。這是典型的居民沒錢了、經濟衰退特徵。

到現在,媒體猛然發現這些政策都帶有巨大的副作用,整個經濟有一種彈盡糧絕的感覺。但回顧過來,整個政策變動的前因後果串起來,我就發現一個事情:這些都是短期拖延問題從而造成長期問題的做法。事中的看,好像短期最優的做法是不得不這樣做,誰上來都一樣,但是最後的結果就是問題不可避免的集中爆發。

因為金融危機;出台4萬億政策;因為4萬億政策,產能過剩問題出現;因為產能過剩問題,想著去轉移槓桿;因為想著轉移槓桿,就想著搞國家牛市和房地產漲價去庫存;因為股市和房市都圈了錢了,進而又出現居民消費下滑問題。

看到沒,一環扣一環。每次都有道理。最後的因果鏈非常明顯。一直走最容易的路,最後無路可走。

如果在一開始發現問題時,就採取正確的做法,或許結果不太一樣?

假如有平行宇宙,另外一個宇宙的中國,是不是就有這種結果呢?

但不管怎樣,把問題扼殺在萌芽中,我相信肯定是更好的做法。

在翻資料時,我家娃的同學來告狀,說娃在幼兒園欺負她,給她起了個不雅的外號。本來管孩子的事,我的基本原則是言傳身教盡量不體罰的。弄清楚原委之後,確實是我娃做得不對。

為了把問題扼殺在萌芽中,我就打了他十下屁股,扣他十顆積攢可以拿來換玩具的小紅星。

不為甚麼,而是要讓我娃明白,做錯事情是有代價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