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天從英國報章上看到一篇讀者來函,發信人是一位八十多歲獨居男性,雖然他身體仍很健康,但由於兒女和親人住得偏遠,大家很少見面,平日他會參與一些社區活動,不過一回到家中便感到十分寂寞,更經常產生自殺的念頭,同時他卻明白自殺會對家人帶來極大的傷害,唯有繼續忍受下去。對他來說,每一天都是漫長的噩夢,不知何去何從。
獨居老人是英國一個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他們當中很多都有健康或財政問題,生活條件及質素很不理想。即使他們未必有前段所提到的男子同樣的困擾,孤單地過活有時也會將人們生存的意志拖進深淵。
獨居是一個客觀情況,寂寞則是一種感覺,兩者之間並無必然關係。身處高朋滿座的場合,我們會突然感到與其他人之間存在的鴻溝,有如咫尺天涯,寂寞的感覺頓然產生。相反,獨處的時候,我們有時卻會感到悠然自得。我有一個八十多歲的獨居、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朋友,每次我們去探望她的時候,她都表現得十分雀躍。她每天打理家務、修整庭園、照顧自己的起居,已忙過不了。她不但不感到寂寞,更為自己設計了一些輕鬆的運動,以保持身心舒泰。
寂寞絕非老年人的專利,很多年輕人和所謂成功人士縱使有很多朋友,每天的活動也編排得密麻麻,但卻不能保證他們生活得充實,不會感到孤單。害怕孤獨的原因其實源自我們心中的空虛,現代人每一刻鐘都要填得滿滿,好像永遠不能靜下來。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出外旅遊,住進酒店房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並稱完全的靜寂會令他感到渾身不自在。
在英國,年輕人最喜歡開狂歡派對。一大群人走在一起高談闊論、把酒言歡,的確可以讓他們暫時忘記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及心中的空虛。但一覺醒來,這些問題又會如影隨形地追著他們,因此要儘快重新麻醉自己。
今早與一個朋友閑談,他很高興地表示子女都在外國讀書及長大,並指外國環境幫助他們建立比較獨立的性格,不會過份依賴父母。在西方國家,當子女長大後,很多父母都會要求他們謀求經濟獨立,包括搬到外邊居住,自行為事業及前途打拼等。從某角度看,這些要求也無可厚非。
能夠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固然是一件好事。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忠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切切實實去改善自己的不足和缺點,生命的意義便會慢慢在我們眼前顯現。結交朋友,不應是為了填補心中的空虛,而是與他們一同成長、一同去締造更美好的人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