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升勢似乎沒有減緩的跡象,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今年四月開展的長達5個月公眾諮詢「土地大辯論」,本月即將截止。香港逾20萬人住劏房,仍困在濕熱狹小的居住空間,輪候公屋路仍漫長。

統計處今年一月公佈的最新的全港劏房統計數字,約有9.27萬個劏房,即平均一個單位,被分間成3.4個板間單位,合計現時全港約有20.97萬人居住在劏房內,平均住戶人數達2.3人,住戶近九成為華人,約一成屬南亞裔及菲律賓人。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平方呎,比起公屋標準的75平方呎更低。

本港以九龍區的劏房數量最多,約有5.27萬個,佔近六成。當中以油尖旺及深水埗區所佔最多,分別有2.15萬及1.54萬個;其次則是新界區,約有2.19萬個、香港區則有約1.8萬個。

劏房內另安裝了非公共電力公司的獨立電掣,每間板間房每月另收二、三百元水電費。(李逸/大紀元)
劏房內另安裝了非公共電力公司的獨立電掣,每間板間房每月另收二、三百元水電費。(李逸/大紀元)

最新的公屋輪候冊數字,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再創新高,由目標的三年增加至今年六月底的5.3年。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9年。

今年八月「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曾舉行民間土地論壇,數十名來自各區劏房住戶出席。有觀塘區劏房戶表示,輪候公屋六年仍未能上樓,一百多呎的房間,租金約5,000至7,000元,呎價直逼豪宅,促政府加快興建公屋。

位於長沙灣的一棟超過50年樓齡的舊樓,裏面的單位幾乎皆被改為板間房,建築面積約800呎被劏成十多間小房間,有間房甚至還有閣仔,每間劏房只能容下一張單人板床,留一條小走道,有窗的租金約2,000元,沒窗的約1,800元。

73歲的張先生剛搬過來。這棟舊樓有電梯算是比較好,雖然很小,他直言比之前的居住環境要好些,他的房間有窗戶而且比較高層,夏天開著電風扇算是比較涼快。

張先生新入伙單位有窗,算是光猛通風。(李逸/大紀元)
張先生新入伙單位有窗,算是光猛通風。(李逸/大紀元)

他抱怨要等兩年多才能安排到公屋單位:「最少要兩年才能上樓,我說怎麼可以,我只是要求住舊的公屋,我老人家不想那麼辛苦,始終板間房就是板間房,左鄰右舍吵就睡不著了。」他希望安排住在市區,已經登記有輪候號碼:「如果不上公屋永遠都無法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

他說雖然房租2,000元,但還有水電費約300元,抱怨包租公吃定這些租客,「沒有冷氣,一個月還要收你二、三百元(水電費),他就是要吃夠你。也沒有收據給你。」

張先生氣管不好,訪問時不停咳嗽,醫生囑咐他要吃清淡的東西。只見床邊一個小檯桌正煮粥,他說因為沒有廚房,只能在房裏煮,他又從旁邊的小櫃子拿出一碟肉片,有時用榨菜蒸,一天伙食就這樣捱過去。

他感謝還有社工來關心他,若有區議員協助及關心長者的居住處境,一定雙手投票給他了,支持他。

70歲的萬先生租住了一間沒有窗的板間房,空氣不流通,夏天悶熱潮濕。由於木材都老舊了,他抱怨有很多木蝨,常咬得無法入睡,「很慘啊,給木蝨咬,睡都睡不著,你說慘不慘。」

萬先生住的板間房沒有窗,空氣不流通,夏天悶熱潮濕。(李逸/大紀元)
萬先生住的板間房沒有窗,空氣不流通,夏天悶熱潮濕。(李逸/大紀元)

同時洗澡也很不方便,因為就在廁所裏洗,廁所很小,只能坐在馬桶上洗,而且沒有熱水爐,只能用冷水,有時去公廁洗還比較好,但是試過一次去公廁洗澡給人偷了銀包,三千多元不見了,很慘,只能吃白飯。

他並展示受傷的腳,天天要去洗傷口,行動很不方便。他也希望能盡快上樓,改善居住環境。

81歲的何婆婆也是住在一間沒有窗的板間房,身材嬌小的她,床邊堆滿一堆雜物和衣服。她抱怨煮飯很不方便,沒得炒菜。雖然住在哪都不介意,容易習慣,也喜歡和人聊天,但她希望政府能幫忙她早日上樓住公屋,畢竟板間房環境不好。

何婆婆有大量的私人物用品,沒窗的小板間房顯然不夠用。(李逸/大紀元)
何婆婆有大量的私人物用品,沒窗的小板間房顯然不夠用。(李逸/大紀元)

「土地大辯論」即將在本月底截止。由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社民連及工黨等多個政黨及團體組成的土地公義聯合陣線,將在本月15日發起「土地公義大遊行」,強調「不要土地假辯論、還我分配真公義」及「爭取公屋及社福設施、反對公私合營」。團體批評港府推出的「土地大辯論」諮詢,漠視現行城市規劃對地產商、豪宅的傾斜。若土地分配沒有公義,即使增加土地供應,都無助解決香港人的住屋問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