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出現的體制內人士反思高科技現狀,引發熱議。有評論指,或許這是中共文宣的「障眼法」,因為中外科技差距大的現實不能掩蓋中共用不良手段奪取未來科技皇冠的野心,西方社會不反對中國發展,但反對中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自從大陸通訊巨頭中興通訊被禁止進口美國商品以來,大陸傳媒《科技日報》從4月下旬開始連載《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文章,開篇以「是甚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內容涵蓋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電池、高端芯片、高端科學儀器等。

其總編輯劉亞東6月21日在中國科技會堂、由該報舉辦的科學傳播沙龍上發言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它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我的國也有不厲害的地方」等,這些言論引發熱議。

外界評論說,如果仔細閱讀這些報道,會發現如劉亞東所言,「《科技日報》是以個性化聲音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引導社會輿論。

科技成果數量大質量虛 與國際差距大

對「中國已經是技術領域的世界佼佼者」這一偽命題,過去不少傳媒都採用以下數據或所謂事實來論證:中國每年的工程類研究生畢業人數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多,而且還有科研論文和專利申請總數也比西方國家多。

前《南華早報》資深編輯賀蘭德(Tom Holland)周一發表評論文章駁斥了這些論據,他說,「質量不是數量。」他認為,衡量中國相對科技地位、具有說服力的標準應是看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

文章說,中國出口大量高科技產品,但其中三分之二是在華外國公司生產,許多高價值配件仍然從國外運來。這種對外國科技的依賴性到4月中興問題爆發時,更是達到高潮。中興是大陸通訊巨頭公司,因違反美國禁令被美商務部激活出口禁令,在極度依賴美核心原料和技術的情況下,一度陷入業務停擺狀態。

據悉,如按價值計算,中國最大的單一進口產品就是半導體芯片,其進口金額甚至超過原油。

如果說中興是一宗涉及一家中國公司的事件,那麼換個角度看,中國每年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進出口金額,就能看出更廣泛的科技創新現狀。

2016年,中國從轉讓知識產權、從世界其它地區獲得的總收益為10億美元。同年,它因使用他國知識產權支付了240億美元的費用。許多行業人士認為,考慮到中共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漏洞,這個數值應該更大。

如果對比美國的情況,美國2017年通過轉讓知識產權獲利1,280億美元,因使用他國知識產權支付480億美元。而日本也在知識產權方面獲得350億美元,同時支付18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使用費。

賀蘭德表示,劉亞東對中國(科技)遠落後於美國的結論是正確的,如果考慮到中美兩國科技之間巨大差距,劉談到中國技術趕超美國面臨的困難也是對的。

不過,賀蘭德也說,中共計劃超越美國和其它西方經濟體,並搶佔一系列新興技術的全球主導地位。

在過去幾年中,中共政府已推出計劃,要大力提升中國在20個高科技行業的規模,包括半導體、機械人、航空航天、高速鐵路、電動汽車、科技製藥和新材料等。

因為中共當局設定的目標中指出,中國公司在未來10年左右佔據國內市場四分之三的份額,所以國際上的大部份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計劃可能帶來的進口替代方面。

「北京的計劃遠遠超出了進口替代。」賀蘭德說。例如,在半導體領域,中共當局設定的目標是中國公司在2030年前佔據國際市場的三分之一;而在人工智能領域,他們的目標是全球主導。

他認為,北京當局準備使足全身解數實現其目標,「包括耍陰招(Play Dirty)」。賀蘭德表示,這些由國家資助的大計劃在中國和其它國家都有不良紀錄。

發展科技要守規 轉移輿論行不通

轉移輿論是中共文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向來根據黨的現實需要行事。幾天前,有多家海外傳媒報道說,中共中宣部下令讓旗下黨媒在報道中避免提及「中國製造2025」的字樣。

記者檢索後發現,截至6月28日,除《人民日報》網站近期文章數次提及「中國製造2025」之外,在其它黨媒近期報道的顯要位置上,「中國製造2025」幾乎絕跡,而《環球時報》網站提及2025的報道更是在5月21日。

相比之下,在1月至5月,僅中共新華社一家就累計提及「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

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表示,中共慣用「障眼法」轉移輿論目標,「它不提不等於它不做,或者只是換個名做,為了它的宣傳需要做。」

他說:「中外科技差距大的現實跟中共奪取未來科技皇冠的野心是兩回事,中共過去為達目的不惜使用各種陰招,現在是這樣,以後還是這樣。」

《大紀元》之前報道過,中共在貿易戰和科技戰中,不敢提的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在未來科技競爭的發展渠道上,中共不敢提其2025計劃要靠「買」和「偷」來實現。

中美貿易戰的源頭是中共長期利用不當手段侵害美知識產權,美貿易代表辦公室的301調查以及近期白宮貿易和產業辦公室的報告也都是圍繞這個問題。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在接受傳媒採訪時曾明確表示:「對(中國)他們想自給自足的願望我們可以理解,如果他們通過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平競爭環境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且公平競爭,對此我們沒有意見。」

「不是反對中國提高技術、發展產業,但是你得守規矩,不光你活,也得讓別人活。」朱明說。◇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