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酷暑,頭頂烈日。七一主權移交日,香港各界第十五年在七一走上街頭,今年的口號是「結束一黨專政,拒絕香港淪陷」。

許多熟悉的面孔,又再見到。還有一些新的面孔湧現。有家長帶著年幼子女遊行,酷熱天氣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由民主理念。不少團體在遊行路線設立街站,表達他們守護土地家園的願望,以及捍衛本土粵語文化、自由文藝創作等訴求。

香港主權移交21年之際,香港市民上街參與七一大遊行,表達對中共日益滲透香港、民生問題長期未解的不滿。(李小朗/大紀元)
香港主權移交21年之際,香港市民上街參與七一大遊行,表達對中共日益滲透香港、民生問題長期未解的不滿。(李小朗/大紀元)

團體斥劣質院舍 8+8安老空間

「永別劍橋康橋工作小組」的七一街站,讓市民體驗在安老院舍只有6.5平方米人均空間的惡劣居住環境。(李小朗/大紀元)
「永別劍橋康橋工作小組」的七一街站,讓市民體驗在安老院舍只有6.5平方米人均空間的惡劣居住環境。(李小朗/大紀元)

因應香港政府就安老院舍最低人均面積僅6.5平方米的條例規定,及早前發生的「劍橋之家」虐老事件及「康橋之家」性侵事件,「永別劍橋康橋工作小組」七一在灣仔設街站,展示劣質院舍寢室模型,並有市民現場試用模型,體驗長者在院舍「被約束」慘況。

工作小組的林小姐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時政府修例規定院舍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只有一張半乒乓台大小,我們希望院舍總人均面積可改為16平方米,即8+ 8方案,其中,8平方米為寢室,8平方米為公共活動空間,包括廁所和浴室等。」

林小姐表示,小組提出的8+8方案,希望院舍寢室8平方米,可容許輪椅暢通出入、有足夠的空間護理及扶抱,同時有個人物品收納空間;另外8平方米共用空間,是希望包括有社交活動、復康及運動空間,及無障礙廁所等。

林小姐透露,目前長者院舍環境差,居住在院舍的長者日常生活除了吃就是睡,而無其它活動。小組希望院舍有康樂設施,「因為長者身體差,大部份時間被困在床上,(院舍)甚至將其綁在床上,身心受虐。時下台灣和日本都有自立支援,只要有復康治療師支援,老人的身體不會衰弱得這麼快,亦無須整日睡在床上,甚至坐輪椅的長者都可以自己拎著拐杖行走。」

小組呼籲社會關注長者生活質素差、居住空間狹窄、衛生環境惡劣,及易爆發感染等狀況。

橫洲村民吶喊:何處是吾家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在七一遊行設置街站,呼籲各界關注面臨當局收回土地、失去家園的橫洲村民。(李小朗/大紀元)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在七一遊行設置街站,呼籲各界關注面臨當局收回土地、失去家園的橫洲村民。(李小朗/大紀元)

東北三省、橫洲/乾坑綠化帶、大嶼山、以及新界各散村居民,同樣面對土地被政府規劃發展,及地產商強橫收回土地等問題,村民進行了數年的抗爭。七一他們再次走上街頭。

村民表示,隨著立法會議員朱凱迪遭死亡恐嚇,終暴露出政府欺善怕惡、官商鄉勾結、先斬後奏等零諮詢的規劃模式。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代表周小姐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走出來是向香港人講清我們面對一個甚麼樣的土地問題。由頭到尾我們都想知道怎麼樣解決這件事,因為我們都是一群被動的村民⋯⋯希望政府可以多些聆聽我們的訴求。」她說希望政府能令村民清楚了解未來的具體規劃,令村民無需睡在街上。

關注組更強硬表明誓與土地共生死的立場和態度:「既然政府不結束『官商鄉黑』的土地房屋政策,硬要清拆橫洲,村民下年只好在堆土機前,用身軀守護家園,讓當權者看見『土地正義』。」

蕉徑村民 用竹竿敲擊生命樂章

上水蕉徑村村民批評政府趕走村民,強調會守護美好良田家園。(李小朗/大紀元)
上水蕉徑村村民批評政府趕走村民,強調會守護美好良田家園。(李小朗/大紀元)

位於上水的蕉徑村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相對於喧囂的市區好似世外桃源,村民同樣於七一走上街頭,帶上他們耕種的蔬菜,用竹竿敲擊出屬於他們的生命樂章,表達他們熱愛自己的土地良田,願與土地共存的心願。

村民日晴表示,政府以搞農田為名,實則想趕走原有村民,官商勾結,進行土地掠奪,將村民的美好良田家園拱手相讓予財團組織或地產商。

「港語學」團體捍衛粵語母語教學

「港語學」街站不滿當局強推普通話教授中文,強調守護廣東話粵語。(李小朗/大紀元)
「港語學」街站不滿當局強推普通話教授中文,強調守護廣東話粵語。(李小朗/大紀元)

九七後,港府一直在香港推行「普教中」計劃,引起外界擔憂本後的中共因素試圖利用全面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以取代粵語教學,沖淡本土文化。今年更教育局引述內地學者稱粵語不是母語,令港人的憂慮加深。

五年前成立的團體「港語學」是為守護廣東話粵語而誕生。浸大中醫係五年級學生陳樂行表示,有大學生為反對普通話教學而預備停課,他們會支援其上訴。而對於中小學,他們則採取勸說其為教學效果考慮改回採用廣東話母語教學,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效,20年來普教中學校首度減少,至少有9間中小學已經重新使用粵語教學。

香港修理 維繫港人港情

今年畢業的大學生Peter三年前透過Facebook加入「維修香港」團體,透過幫助基層維修家中電器設施,推廣守望相助的精神。(王文君/大紀元)
今年畢業的大學生Peter三年前透過Facebook加入「維修香港」團體,透過幫助基層維修家中電器設施,推廣守望相助的精神。(王文君/大紀元)

2014雨傘運動後,不少大學生開始走入社區,深耕民主理念,希望喚回昔日香港獅子山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與情懷。

今年畢業的大學生Peter三年前透過Facebook加入「維修香港」團體,他說,三年期間,他與其他長期深入社會服務市民的幾十名會員一起,幫助基層市民維修家中電器及設施,實踐傘運後「深入社區,散落民間」的宗旨,助小市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他說:「政策對好多市民來講很遙遠,而在政治服務和政治維修過程中,眼見一些人發生改變。透過這些服務,與市民建立了一些關係,拉近了社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說,過程中也感覺自己在成長。更希望社區變得更加美好,以前社區之間的互助精神能開枝散葉,令更多市民參與其中。◇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