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空間遭到中共打壓,派駐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近14年的外交部參事張崇哲說,台灣與聖多美邦交中斷後,中共與聖多美建交,但他們對於無法賺錢的瘧疾防治計劃沒興趣,導致聖多美瘧疾疫情再次升高。
據中央社報道,布基納法索今年5月24日再次與台灣斷交後,引發外界對於台灣援外計劃的質疑。不過,張崇哲說,台灣在遭到孤立的情況下,透過援外計劃,不僅能幫助計劃執行地區的民眾,也能參與國際社會。
張崇哲以台灣協助聖多美的瘧疾防治工作為例指出,從2003年到2016年12月21日雙方斷交為止,台灣讓聖多美的瘧疾罹患率從超過50%降到大約3%;世界衛生組織(世衛)都知道這是台灣的貢獻,連聯合國的公共衛生專家到聖多美訪問時,都會拜訪台灣的大使館。
台灣與聖多美邦交中斷,台灣的大使館與所有工作人員撤離之後,聖多美的瘧疾防治工作受到不利影響。世衛去年就警告,聖多美之前在防治瘧疾方面獲得的成果,可能出現逆轉,原因就在於聖多美決定與台灣斷交。
網路媒體「非洲新聞」(Africanews)在2017年底引述世衛的報告指出,聖多美前幾年防治瘧疾的計劃,有30%以上的經費是由台灣提供,而聖多美與中共建交之後,中方僅提供「技術援助」而非財務支援。
台灣幫助聖多美防治瘧疾,不僅揚名國際,更打開了參與聯合國的大門。
張崇哲表示,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無法參與聯合國的會議,但由於聖多美申請全球基金(Global Fund)的瘧疾防治經費,該機制由聯合國監管,聖多美每3個月要召開一次國際會議,報告執行進度,台灣是防治計劃的主要執行者,因此一同參加會議;台灣等於透過這個瘧疾防治計劃,實質參與國際活動。
台灣成功協助聖多美防治瘧疾,幕後的靈魂人物是護理師曾蓮芬。張崇哲說,曾蓮芬精通英、法、葡文,熟知如何與非洲人合作,幾乎整個青春都貢獻給了非洲。
另外,資訊計劃負責人鍾清勝「幾乎是非洲人了」,到哪一國都可以立刻跟當地人打成一片。鍾清勝從替代役男、技術團團員基層做起,目前是資策會派駐斯威士蘭的計劃負責人。
然而,面對中共的銀彈攻勢,台灣邦交國越來越少。張崇哲分析,台灣提供的援助都是依照當地需求量身打造,反觀中共的援外計劃,目的往往是讓中國廠商獲利。
張崇哲說,中共的援助計劃是不斷地蓋港口、機場等大型設施,而且還會留一手,過去中共曾幫聖多美興建國會大廈,但是裏面所有的空調、擴音等系統設備都使用中文介面,當地人根本不會使用,後來是與台灣建交後,台灣方面才協助聖多美解決這些問題。
張崇哲表示,中共對於無法賺錢的瘧疾防治計劃沒有興趣,導致台聖一斷交,聖多美瘧疾疫情就再次升高,農業計劃也中斷,今年年初聖多美農民還因為買不到肥料上街抗議。
張崇哲說:「政治人物做決策,卻是由老百姓付出代價。」
震災伸援手 海地人:援助要像台灣一樣
曾任駐海地大使的黃再求說,海地2010年1月12日發生大地震,許多辦公大樓全倒,死傷近30萬人,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援助海地,美國一年援助2億到3億美元,委內瑞拉6年援助28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提供的援助金額並不多。
不過,黃再求說,台灣協助海地重建最高法院大樓,卻是所有重建工作中唯一如期完工的,變成援助海地的模範,很多國家援助的重建計劃進度至今不到20%。當地人都說,「援助要像台灣一樣」。
黃再求認為,「政府開發協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計劃就是很好的做法,由台灣提供邦交國低利貸款,同時由借款國採購台灣工程業者提供的服務,由這些業者承攬公共工程,不僅幫助邦交國建設,也幫助台商找到國際商機。
曾任駐斯威士蘭(台譯史瓦帝尼)大使的趙麟認為,「對友邦的援助跟合作,跟少了邦交沒有因果關係」。他說,除了幫助邦交國,推動援外計劃對台灣的農業、醫療人員來說,也能增加國際經驗。
對於未來台灣如何推動援外計劃,趙麟說,需要在外交需求與國內財政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在邦交國的援助計劃,「最好能做到雙贏、互利」。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