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紙幣史上,中國是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出現在南宋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即官府發行的「會子」。會,有付款的意思。當時官府規定,會子和銅錢同時流通使用。 紙幣發行後,因其攜帶方便,便於使用,廣受百姓歡迎,但也會引起不法者的注意。那麼當時的官府是如何進行防偽的呢?
宋朝紙幣
宋朝紙幣的防偽標識有三種,即紙質、圖案和花押。
紙質上乘 專用川紙
根據《宋史‧食貨志三》記載,宋朝專用川紙來印刷紙鈔。
川紙是用楮皮製造出來的,紙質光亮潔白,經久耐用,當時屬於高級紙張,所以川紙又稱「楮紙」。用川紙製造的紙幣也稱為「楮幣」、「楮券」。為了防偽,官方不准民間採購川紙。
多色套印
當時印刷紙幣的技術絕對嚴禁外流。宋朝使用銅版印刷紙幣,在銅版上雕刻防偽標識,增加偽造難度。
現代紙幣防偽的重要工序中包含多色套印。多色套印在宋朝已經開始使用,分別使用紅、藍、黑三種顏色。(《楮幣譜》)
紙幣為長方形,四周是花紋,中間圖案多是歷史人物、房屋建築或一段法律條文。紙幣面額有五百文、一貫、十貫、百貫等等。
防偽功臣 浮水印技術
印刷紙鈔使用水紋紙工藝,這一工藝發明於唐朝,分為印明花、印暗花。印明花法,類似木刻浮水印,在紙簾上用線編成紋理或圖案,凸起於簾面,抄紙時此處漿薄,故紋理發亮而呈現於紙上。印暗花法,即現在人們熟知的浮水印,將雕有紋理或圖案的木製或其它材料的模子,用強力壓在紙面上。
宋朝紙幣運用了特殊的砑花(印花)工藝。普通的印花,是將顏料印刷在紙面上,印出的花帶有色彩,稱為「明花」。而砑花不用顏料,而是通過磨砑將雕版上的圖案強壓在紙面上,形成暗花,又稱為「浮水印」。
古代的浮水印防偽,在現代紙幣上也依然採用,可謂是防偽技術中的一大功臣。
花押,類似今日的簽名,像漢字又不是漢字,印在紙幣的四角或者中心。
宋朝紙幣高品質的紙質、複雜的製作過程、複雜的圖案,使不法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偽造出來。
明朝紙幣
大明寶鈔 紙質以桑皮為主
至大明時期,在紙鈔防偽方面,技術含量又增添不少。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借鑑元朝的紙幣制度,下令設立寶鈔提舉司,管轄鈔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洪武九年印製「大明通行寶鈔」。
大明紙鈔的主原料是桑皮紙,配料是廢棄的公文紙,一同打成紙漿,製造鈔紙,其顏色呈現青灰色。桑皮紙張極厚,雖然顯得有些笨重,但很難被模仿。
微雕防偽
明朝紙幣上出現一項絕巧的工藝——微雕。微雕技師一般多精通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他們在紙幣的範本上雕出種類繁多的花紋、大段的歷史故事。由於工藝極其細微精湛,即便將範本拿給偽造者,也難以按照原樣雕印出來,堪為一絕。
印章防偽
大明紙鈔正面加蓋兩方紅色官印,分別是大明寶鈔之印、寶鈔提舉司印。紙鈔背面也有兩方印信,一方是紅色官印,一方是油墨印的面額。
這幾款印章,都設有防偽暗記,而且印章的印泥也加入特殊材質。普通的印章採用硃砂印泥,而紙鈔的印泥中配有硫化鉛,很難被仿冒。
大明寶鈔正面的下半部份,印著法律條文,寫明紙鈔和銅錢同時使用,偽造者處以死刑。發現偽造者,一經確認,舉報者還會獲得官方的獎勵。除此之外,紙鈔正面的邊緣,還印有編號。
大明寶鈔的防偽技術,可謂精細嚴密。相較於歷代紙幣,大明寶鈔的技術含量最大,也最精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