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國內媒體《第一財經》取得兩份世界貿易組織的文件,反映歐盟和日本要求與美國攜手就違背知識產權協議的問題與中國磋商。歐、日似乎有意利用中美貿易戰的契機向中國施壓。
歐盟的有關文件指出,歐盟每年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在6,800億歐元的水平,對中國出口達300億歐元左右。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要求在中國投資的外企要向中國轉讓技術不滿。美國財經官員更公開批評中國「偷盜」外國高科技,語氣相當不客氣。這自然也牽涉到中美就網絡安全的爭端。
今天的大國爭霸,顯然戰爭不是可行的工具,高科技範疇的爭逐才是關鍵。中國方面近年表示人工智能很可能是決定高科技未來二、三十年突破的主要因素。中國也希望在機械人、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等方面趕超世界一流強國。
現階段中國與發達國家已出現激烈競爭,故此美、日、歐等國對中國輸出高科技已有相當戒心,對中國企業的收購行動亦多方防範。相對而言,貿易赤字的重要性反而不高。正如中國官員表示,中國出口一個手機,價值一千至千一美元,但中國企業賺取的加工費只有六十至一百美元。出入口數據並不能準確反映外資的強勢弱勢。
美、歐、日對中國的戒懼很可能有意識形態的一面,但近年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俄羅斯,對中國同樣有怨言。俄國的軍工企業仍然掌握不少國際一流技術;它們批評中國買了數十架的蘇-27等戰機,倒過來發展了殲九、殲十,以較廉價的優勢搶佔第三世界的市場。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顯然加強防範,高科技的競爭很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領域。上世紀末中國領導層決心加入世貿,他們認為只有打開國門從事國際競爭才有機會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關起國門就無法避免落後。
以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輸入高科技仍有相當的空間。舉例而言,中國戰機仍然使用英國勞斯萊斯的Spey發動機;大型的長程客機,中國仍然要向美、歐購買。西方國家封鎖高科技對中國的輸出,對中國會做成一定的打擊。
中國目前的科技研發體制,是由科技權威界定戰略性領域,再由國家撥款到重要的科研機構和重點大學去「攻關」。中國很難出現如蓋茨式的在庫房做個人實驗取得突破的現象。上述的體制缺乏競爭,容易做成浪費。
中國領導層雖然提出「萬眾創新」的口號,但體制是重要瓶頸。如何在科研領域真正鼓勵創新與競爭,這是目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挑戰。中國人普遍相信自己民族的智慧,但怎樣的體制才能真正打破寡頭壟斷,真正推動科研與創新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