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賢有戒訓告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人的惰性往往指使人貪圖享樂而逃避苦難。當今中國大陸的人們更是如此,由於物質條件提高了,很多人幾乎從出生就沒吃過甚麼苦,大多數獨生子女更是在蜜罐中長大的,逐漸的養成了自私、霸道、強勢的性格。這一類人就更不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了,在他們的三觀當中,追求享樂就是理所當然的,把「不勞而獲」、「一夜成名」、「窮奢極慾」等當作一種夢寐以求的價值取向。甚至很多人年紀輕輕就不願努力、不思進取,理想竟然是「甚麼都不用做就有錢」或者是找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而且這部份人卻又十分愛抱怨,受挫能力不強,生活中遇到點苦難或者工作上稍微多做點事就開始憤憤不平,總覺得自己吃了很大的虧。
這些都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哲理。其實吃苦並非甚麼壞事。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百鍊才以成鋼」,從現實上說,苦難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使之內心變得堅強。這只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之一。
試想,一個人若身處一個舒適的環境,例如溫暖的被窩、清閒的單位、條件優越的家庭,那麼這樣一來,此人想必不願早起讀書、不能提高工作能力、不太會為人處世。身體上享受了舒適,精神上的進步便因此而有所虧欠。事實上真正對人有益的事情,多半都是不太讓人舒服的。例如,晨練等運動雖然辛苦,但卻可以讓身體健康;節食(有節制的飲食)似乎讓人不能滿足口舌之慾,但卻可以讓人規避很多慢性疾病;上司對下屬嚴厲讓人心有不快,但卻可以培養人做事嚴謹高效的習慣;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之二。
再往深層去探討,修煉界也是倡導人要「樂於吃苦」的。修煉界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私心、做了不好的事才成為人;人是有業力的,因為有業力所以就有苦難;人在吃苦時就可以消去一部份業力,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只是享福而從不吃苦,那他的業力也得不到消除,反而在不斷的積累業力,如果達到一定的上限時,便要被徹底的銷毀了。所以叫人吃苦,在修煉界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這乃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之三。
以上僅是筆者的一點拙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妙處智者更有諸多高見。但無論如何,天降大任於斯人都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自古也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故以此文與諸君共勉:切勿再追求安逸、逃避吃苦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