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

之子于歸,遠于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 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春天)燕子舒張雙翅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國都的郊外。抬頭遠望直到看不見姑姑的送親車隊,我放聲大哭,淚如雨下。

燕子秋去春回,春天是燕子飛回的時候,天上的燕子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回,可是這時候姑姑卻要往南行出嫁(春天是嫁娶的好時節,特別是天子的婚姻更不可能故意去違背周禮的規定)。另外,周禮還規定了,諸侯國君的女兒嫁於天子時,整個諸侯國卿這一級的官員,全部要去送親[4]。因此送親的隊伍就很龐大。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天上的燕子成群結隊的從南邊飛來,地上的隊伍卻往南邊離去,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而對當時還是兒童的齊莊公來說,心理上的衝擊就更大;因為他從懂事開始,就是姑姑代行母職,由姑姑教導,所以把姑姑當成母親那樣看待。

他聽大人說姑姑要嫁到很遠的地方去,七歲左右的孩子肯定不知道王后也有歸寧這一說,以為再也見不到姑姑了,所以當送親的車隊漸行漸遠消失在他的視線時(瞻望弗及),他就放聲大哭(泣涕如雨)。

作者用這種手法描寫場景,以烘托其孩提時代對姑姑的惜別之情,很值得我們在文學創作中學習及借鑒。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 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子忽上忽下穿梭著從南邊飛回,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和她的車隊到很遠;直到看不見她的送親車隊,我站立長久在那哭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 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燕子從南邊飛回,忽上忽下嘰嘰喳喳地叫。姑姑要出嫁,我送她到國都的南郊。直到看不見她的送親車隊,此時燕子的叫聲,聲聲讓我揪心。

本詩前三章通過反覆詠唱的方式來表達孩提時代的「我」對姑姑的仰慕及惜別之情,這樣寫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種下一個「因」,而第四章就是這個因所結的果。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 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姑姑臨行時對我說:「以後就由你的二姑姑照顧你了,她心性寬厚,一直都很溫和賢惠,性情清雅,並能敬慎守禮。」「你要經常思念我們的先祖(太公望),並依照他的德行去要求自己。」 姑姑的這番話語,這麼多年了一直激勵著我,去當好一個諸侯國君。

前三章的反覆詠唱,都是為了這一章做鋪墊。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說:因為自己對姑姑姜后是如此的仰慕,如此不捨得她離去,所以她臨行說的那番話,至今都還在我的耳邊縈繞。並激勵著我繼承先祖的遺志,當一名好的國君。

第四章前四句話,雖然是姜王后說的稱讚別人的話,作者引用出來,其實是想用姜王后的話來讚美姜王后。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第四章的內涵,在這裏說一個姜后的故事-〈姜后脫簪〉,記載於《烈女傳》中[5]:

周宣王姜王后,是齊國國君的女兒。她賢惠而有美德,不合禮義的話,她從來不說;不合禮義的事,她從來不做。周宣王有一段時間經常早睡晚起,而且不讓侍寢的妃子等離開寢宮。而依照周禮規定,侍寢的后妃必須在每天清晨宮中的雞人官報曉、樂師擊鼓告旦後就要離開,並鳴佩而去。

姜后發現周宣王沉湎於淫慾之中,她自己脫掉髮簪及頭上的珠玉耳墜,到王宮中的永巷待罪。(永巷為王宮的長巷,為宮人犯事等待處理的地方,唐朝及之前朝代的皇宮都有設立。)然後姜后讓傅母(保傅)傳話給周宣王曰:「妾之德行不佳,淫慾之心很重(妾之淫心見矣),因此君王才會喜歡女色而忘記了遵守道德禮儀,並因此造成君王失禮,遲遲才臨朝。君王如果沉湎女色,就會逐漸驕奢淫逸,這也是國家衰亂的開始。這是妾身引起的,懇請治妾身的罪。」周宣王聽說此事後很感動,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是予一人沒有遵守道德禮儀,與王后無關。」並親自去永巷請回姜后,從此以後每天都很早就臨朝、很遲才退朝,西周亦有由衰轉盛的跡象出現(周宣王執政的前三十年確實如此)。

漢.劉向在文章後撰文頌曰:嘉茲姜后,厥德孔賢(她的品德非常賢惠),由禮動作(指事事依禮而行),匡配周宣。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為中興君。

〈燕燕〉是齊莊公為紀念姜王后而寫的,詩篇的寫作技巧及所表達內涵,都值得我們現代的人學習和借鑒,或許這就是孔子將此詩收錄到《詩經》中的原因之一吧。

〈姜后脫簪〉的故事,我記得很早以前讀過,但沒有太深的印象。最近因為寫文章需要,重新賞讀了姜王后的這則故事,讀完後,我感到非常的羞愧!為甚麼呢?

因為古代的王后,在看到別人有問題的時候,首先能夠找自己的原因。而我在發覺別人有問題時,常常都不能先找自己的原因,我連古人都比不了,又如何對得起賜給我這一切的師父呢?

[附註4]

《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於敵國(相同等級的諸侯國),(諸侯國君的)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國君的女兒)則下卿送之。於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於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於小國,則上大夫送之。」本文中的「公」是指「諸侯國君」。

[附註5]

《烈女傳.賢明傳》:周宣姜后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嘗早臥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后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君子謂,姜后善於威儀而有德行。夫禮,后夫人御於君,以燭進。至於君所,滅燭,適房中,脫朝服,衣褻服,然後進御於君。雞鳴,樂師擊鼓以告旦,后夫人鳴佩而去。詩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又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夫婦人以色親,以德固。姜氏之德行可謂孔膠也。

頌曰:嘉茲姜后,厥德孔賢,由禮動作,匡配周宣,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為中興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