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覓真相,吹盡狂沙始到金。無論您是《苦菜花》的讀者,還是《苦菜花》的觀眾,本文所呈現的史實,都會讓您大吃一驚!

《苦菜花》1958年初版以來,火了半個多世紀,先後搬上銀幕、螢幕、戲劇和話劇舞台,影響至少三代人。

馮德英因《苦菜花》而揚名,獲得各種頭銜和獎勵一大堆,甚至成為不少人的偶像。《苦菜花》塑造的人物:母親、娟子、姜永泉、王唯一、王柬芝……經過馮德英的傾情渲染,成為人們心目中或愛或恨的典型。尤其是電影《苦菜花》,更是家喻戶曉,現如今被奉為「紅色經典」。

馮德英在〈我是怎樣寫出《苦菜花》〉一文中說:「《苦菜花》基本上是以真實確鑿的素材寫成的,有不少情節完全是真實情況的寫照,大部分人物確有其人,一部分是根據現實生活做了集中概括。」

他還說:「1953年,我寫出一篇4、5萬字的文章,全是以真實材料記述母親的,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苦菜花》的素坯。」

馮德英對《苦菜花》的上述表白,儼然給讀者造成如此鮮明的印象:書中的故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實可信的。甚至連當地政府,都把《苦菜花》作為真實的歷史,著力打造文化品牌。政府出資修葺一新的馮德英故居,分明標示著子虛烏有的「八路軍招待所」;2008年,馮德英文學館正式對外開放……

那麼,《苦菜花》故事的發源地王官莊(真實名稱叫「觀上馮家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村落?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有著怎樣的性格?小說中眾多人物原型的真實人生是怎樣一番境況?知根知底的觀上馮家村的父老鄉親們看完《苦菜花》的感受又當如何呢?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號,我們一行踏上了奔往山東膠東半島崑嵛山深處觀上馮家村的旅程。我們查證史料,走訪多位知情人,歷時數月,加之多年的探訪,撣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塵煙,讓人震驚的真實,漸漸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一、觀上馮家村

在山東省膠東半島崑嵛山餘脈尼姑頂東南麓,有一個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名叫觀上馮家村。

據《乳山市志》記載:「元末,馮姓由雲南遷玉虛觀附近而居。」玉虛觀又名聖水宮,為道教聖地,是海上七真人之一王玉陽修行、傳道之處。觀上馮家村在玉虛觀北約3公里處,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北為上,觀上馮家村的「觀上」二字由此而來。

說起觀上馮家村,在當地頗有些名氣。小村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算得上是個聚氣納福的風水寶地。村裏人純一色馮姓,淳樸善良,家道殷實,多出文人及能人。小村一直就是百十戶人家,從未有過亂輩份通婚的。別看這麼個不起眼的小村,在上世紀初那些年出生的,光廳級幹部就出了7、8個。

觀上馮家村近代出了一位名震方圓百里的大文人,名叫馮鑒之。在當時的煙台牟平一帶,有「南有馮鑒之,北有張玉儉(音)」之說。馮鑒之在當地教出來的學生,村裏老人說,官至(民國期間的)廳級幹部的至少有七個。如果算上在煙台教出來的學生,那大幹部就更多了。

然而,就是這個才高八斗、抗戰時期回鄉辦學救國、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的馮鑒之,卻被馮德英在《苦菜花》中描寫成第一大壞蛋,說他是「漢奸特務」,以回鄉辦學當校長的身份作偽裝,暗通日偽,出賣抗日軍民並造成重大傷亡,最後被書中人物「母親」開槍打死……

今天,講述《苦菜花》人物原型的真實人生,咱就從馮鑒之開頭兒吧!

二、馮鑒之的3個小故事

馮鑒之在當地名氣太大,名聲太好,多少年來,一直是觀上馮家人的驕傲,也是鄉親們時常談論的話題。我們在觀上馮家村尋訪到這樣3個真實的故事。

1.秋菊奶今生還不了的人情債

「這話說起來有好幾十年了。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讓寫一篇〈揭露地主惡霸如何欺壓窮人〉的作文,一般都是讓寫揭露本村的。我就到了我們村(觀上馮家村)一個叫秋菊的老奶奶家。秋菊奶與馮鑒之家是近鄰,兩家隔著一條胡同。

來到秋菊奶家,我先稱呼了,之後就問:『馮鑒之一家是怎麼欺負咱們窮人的?』秋菊奶一聽就罵上了:『你個死屍的(當地責罵人的話),看你會說的,還怎樣欺負,俺至今還欠人家的哩!』」

「接著,秋菊奶跟我說:『那年收拾辦朵(方言,秋收完了),我領著孩子出去要飯。你鑒之爺在外面教學,回來知道後,就跟你鑒之奶說,秋菊嫂肯定入冬後還會回來拿衣服。等她回來你一定把她留下來,別讓她出去要飯了,大人受得了,孩子受不了。你送些糧食給他們,咱吃甚麼他們吃甚麼,只要他們不嫌呼(方言,嫌棄)就行。再三囑記(方言,囑咐)你鑒之奶。』

不到入冬,我就回來一次,結果你鑒之奶不知道,我又走了。你鑒之爺回來聽說後,就把你鑒之奶好一頓埋怨。很快就入冬了,我第二次回來取衣服,你鑒之奶知道後,趕忙跑我這兒,好歹讓我留下,我不肯,你鑒之奶為難了,就說:『大嫂,你如果不留下來,你兄弟還不知道會怎麼埋怨俺呢!!』

聽你鑒之奶這樣說,我就表面答應她了。你鑒之奶回家準備東西去了,我就想趁機往外走,誰知道你鑒之奶想到我會這樣,早就找人在門口兒看著我呢!就這麼的,我沒走了。你鑒之奶給送來了夠過冬的糧食,還有二十五吊錢。快過年了,又送來些糧食和二十五吊錢。

過了年後,我左思右想地,心裏過不去,就上別人家借了二十五吊錢先還給你鑒之奶。你鑒之爺回來知道後,就催著你鑒之奶給送回來,說秋菊嫂她們上哪攢錢,不知道借誰的呢!趕快給他們送回去吧!你鑒之奶把這話說給我聽時,我心裏難受得不知怎麼好,我哭著說:『那錢是我借的……我們至今還欠人家的,還說欺負?真是看你會說的!』

聽完秋菊奶的話,我感到很震驚,半晌說不出話,耷拉著頭,悄悄走出了秋菊奶的家。」

不知是這個故事太感人,還是我們太愛激動,受訪人講到故事的結尾,喉嚨有些哽咽,聽者的眼眶也濕潤了……

2.救濟少年上學救國

馮鑒之在1937年回鄉辦學以前,多是在煙台教學。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賣報的小男孩兒,見他很有靈氣,馮鑒之很是喜歡,就問小男孩,為甚麼不上學?當馮鑒之得知小男孩兒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學時,當即答應供小男孩兒讀書。這個小男孩兒名叫趙強,老家在山東諸城一帶。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趙強在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宣傳抗日,馮鑒之知道了,很高興,就動員趙強去當兵抗日救國。因趙強上過學、讀過書、有知識,加之自身的能力,趙強在部隊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由普通士兵升為軍官。

馮鑒之遇害後,趙強極為悲憤和震怒,要帶著隊伍找害死馮鑒之的人算帳。眾同僚朋友都說,人死不能復生,現在去找他們算帳,只能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在眾人勸說下方才作罷。

據說趙強後來升至軍分區司令級別,文革初期任炮兵某政治部主任。但趙強內心一直很愧疚,為當年沒有替恩人做點甚麼而抱憾終生。

3.三個學生一個替恩師鳴不平被殺

馮鑒之在煙台教學那些年,他知道家鄉很多鄉親想讓孩子上學,苦於沒有教書先生。因此,他曾利用回家休假的時間,教過三個學生。他們是:本村的馮秀峰、孔家村的孔少尼還有王家庵的王克邦。

1936年,馮秀峰、孔少尼以第一、第二的成績考入文登鄉師。王克邦因家裏窮,經常被留在家裏割草幹活而耽誤沒考上。馮鑒之最初在家鄉教的這三個學生中,馮秀峰和孔少尼後來成了他回鄉辦學的好幫手。但馮鑒之考慮到他們的前途,建議他們不要留在學校教學,希望他們有更大的發展。

孔少尼就到了現在的牟平縣,先是在司法系統幹一個科長,後又調任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之職。馮鑒之遇害後,孔少尼因為替恩師鳴不平而命遭不測,被殺害。

馮鑒之承傳了中國傳統文化人的價值觀,淡泊名利,對黨派不感興趣,但對抗擊日本侵略很積極。1940年,馮鑒之鼓勵馮秀峰、王克邦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馮秀峰後來擔任南京藝術學院等學院校長等職;王克邦參與籌建上海華東理工大學並任校級領導。(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