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慈悲、表達慈悲可說是地球上每一種正信的核心,也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焦點。幾十年來,冥想練習的人氣一直在穩步增長,如今更有大量證據支持這樣的信念:一顆慈悲善良的心,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益。

慈悲心不僅僅關乎更友善、更隨和。慈悲意味著更誠懇,更多關注當下、排除干擾,對反饋保持開放態度,真正去傾聽。

NPR「TED廣播時間」節目《更友善一點點》(Just a Little Nicer)中,一位專家將慈悲與「情感確當」關聯起來,換句話說,就是以合宜的情感對待他人。慈悲心關係到情商,因為慈悲祥和的心態會讓你留意與他人交談的語調和肢體語言,留意到我們如何表示尊重、回應反饋或批評,以及當他人表現出脆弱時我們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受。

那些努力以慈悲指導行動的人往往婚姻更牢固,感覺更快樂、更自信,生活方式更健康,更能從逆境崛起。

在慈悲與妄加判斷批評的兩極之間,無論你現在處於甚麼位置,你都可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已有研究聚焦「正念覺知」練習,發現其在增加對他人和自己的慈悲心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配合「慈愛冥想」效果更明顯。

通過冥想等練習改換視角,覺察自保心態(不安全感),主動幫助他人,如此,你會注意到自己明顯變得積極,生活質量也會顯著提升。

慈悲是甚麼?

據《牛津英語詞典》,慈悲(Compassion)的定義之一是「對他人痛苦或不幸的同情憂慮與關切」。我們描述慈悲的方式通常還包括同理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考慮他人)、同情、關心、關切、敏感、溫暖,或者簡單地說——愛。與慈悲相反的是甚麼?冷漠、殘酷和苛刻的指責。

專研慈悲的一些心理專家將其描述為「共患難」。這既可以意味著與他人同擔苦難,從自愛的角度,也意味著能忍受自身的痛苦。換言之,慈悲意味著以開放而善良的心來包容,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弱點。慈悲心可帶來表達關愛的行為,包括撫摸、沒有威脅性的儀態及感情表達。生理學家相信,慈悲心是人天生的本能。

我們的慈悲心少了嗎?

今天,關於我們社會是否需要更多慈悲的討論,大都涉及數字時代是否會妨害慈悲、妨害柔弱不爭以及不妄加判斷的品性。

專家認為,數字通信和社交媒體的使用可能減弱慈悲心和積極心態,有幾方面的原因:會增加人際比較,讓人更難準確理解反饋,並且會使得我們的成就、生活重心與價值觀發生扭曲。

比方說,使用社交媒體很容易將自己與他人的成功做比較,讓人感覺自己沒做對。不能使用肢體語言和語調時,我們更容易誤解別人,或在溝通時顯得生硬粗魯。同時,我們越不必面對面與他人互動,這些問題就越糟糕。

「自我慈悲」的重要有待認識

表面看起來,對自己苛刻是激勵我們變好的好辦法,但研究實際上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克里斯汀內夫(Kristin Neff)博士是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研究領域的主要專家之一。他說:「生活在強調獨立和個人成就的文化中,一個不好的方面就是,如果我們不能持續達到理想目標,我們覺得只能怪自己。」我們可能會抨擊自己、否認有問題、責怪他人,或者是感到無望。

實踐自愛,意味著放棄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完美的衝動。擁抱困難與失望的同時,無條件地給予我們自己以善意,可以讓我們避免陷於恐懼、消極、孤立的破壞性模式。自愛也利於形成有益周邊人的積極心態,如滿足感和樂觀,同時降低壓力水平。

慈悲(Compassion)是「對他人痛苦或不幸的同情憂慮與關切」。我們對他人和自己都可以做到慈悲。

讓慈悲心增長的四種實踐

冥想有助於滋養包容、慈愛和友善的心態;

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困境,願意顯示出柔弱一面,有助於建立真誠與信任的關係;

真正去傾聽他人,心懷感恩,讓你更能欣賞也更加包容;

志願幫助有需要的人,你會感覺生活更有價值和意義。

慈悲心的五大好處

讓人際互動更加真誠、更有意義,讓婚姻更牢固;

更少憤怒、指責或衝突:無慈悲心的處世態度,會侵蝕信任感,讓別人對你閉上心門;

可減少焦慮和抑鬱,讓人更少壓力;

慈悲讓人更能秉持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改善整體健康;

慈悲心能提高工作效率。研究發現,下屬犯錯誤時,主管表達慈悲、關切的態度,整體上工作收效更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