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公佈《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推算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六比四,政府首次稱可供興建公營房屋的「熟地」已用盡,還有4.3萬伙公營單位無地可用。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承認,房屋供應達標是非常大挑戰。議員和團體對報告感失望,批評當局處理房屋問題「零進展」,無助改善公屋要等4.6年上樓的困局。
基層上樓遙遙無期,另一邊廂,2017年香港樓價狂飆,專家批評港府房屋政策不濟,逼港人買貴樓,加劇貧富懸殊。
昨日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政府連續3年維持房屋供應目標,未來十年(2018/19至2027/28年度)維持46萬伙住宅單位,公、私營六四比,即公營房屋(公屋及資助房屋)28萬伙、私樓18萬伙。
不過,報告指政府仍未找到足夠地皮興建公營房屋,截至9月只覓得建23.7萬個單位的土地,距離目標仍欠4.3萬個單位。當局更首次承認政府已用畢所有可以興建公營房屋的「熟地」,即毋須收地、清拆、平整地盤等前期工序的地皮。目前公屋輪候冊平均等上樓的年期為4.6年。
熟地用盡 開發新地需時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見傳媒時承認,假設所有覓得土地都能如期推出建屋,十年內仍欠缺土地興建該4.3萬個公營單位,要達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挑戰。
他形容土地問題令港人「非常痛」,「熟地用盡,開發新土地需要時間,第二切確是現實我們面對的問題,因此行政長官要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這亦的而且確是我們香港人非常痛的問題。」他稱政府會繼續努力覓地增加房屋供應量,包括透過提高建屋地積比或將數塊細小土地併合。
至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前日建議利用私人農地發展作公私營合作發展,引起官商勾結的憂慮,陳帆稱:「一定不能不守規矩,現存的地價評估、補償一定按現有機制處理,一定不會涉及利益輸送;第二任何安排都必須公開、透明、公正。」
他說,未來尚欠1,200公頃土地建屋,如能釋放發展商手上約1,000公頃新界土地,可解決港人住屋需求。他又提到綠置居計劃預計在明年初完成檢討,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仍在研究相關細節,明年中會公佈詳細框架。
政黨失望 倡提高公營至七成
多個政黨團體對報告表示失望。民主黨新界西議員尹兆堅指這份是「零進展報告」,沒有具體覓地方法,「『吊鹽水式』每年都有些供應,每年都不達標的供應,一直不夠數。」他認為政府捨難取易,例如以收回土地條例,「於一些新界較平整的農地、一些『棕地』,只要肯收回便可以解決很大部分問題。」他又建議將粉嶺高爾夫球會土地在地權到期後用作興建資助房屋。
公屋聯會批評興建46萬伙公營房屋的目標不足,又對政府未有提高公營房屋的數量及比例表示失望。主席文裕明指政府應把該比例提高至七三比,否則難以縮短目前已升至平均4.6年的公屋輪候時間。
聯會指,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中,每年平均仍只有約1.5萬間公屋落成,計及2015/16及2016/17的兩年度舊欠帳,由2015/16年度至2021/22年度的7年間,公屋的欠帳估計高達4萬間。
專家:房策不濟迫人買貴樓
至於私樓供應,《長遠房屋策略》推算未來3至4年,一手私樓供應量約9.7萬伙,已超過十年供應18萬個單位目標的一半。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香港公屋供應量尚差4.3萬,是一個相當大的落差,約等於兩年私樓供應量,令普通市民上樓無望。
他指,政府找不到合適的地建公屋,是一個難解的問題,預計未來要解決土地供應的問題,只能找更加偏僻的地。他又說,即使有地建屋,因地價貴,政府成本太高,也未必承受得起。
他批評特首林鄭月娥上台後,房屋政策不濟,解決不到香港的問題,只會令年輕人民怨更大。他指現今樓市狂漲,是因為二手市場在辣招和高按揭成數下,缺乏流動性,迫使市民要排隊買一手樓。最大的贏家是地產商,令香港貧富懸殊越來越大。他認為要解決香港樓市問題,唯有等樓市升到爆,「等大跌時再買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