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種族是膚色的決定性因素,由此不少種族歧視語言都帶有形容膚色的字眼。最新研究發現這可能是錯誤的觀念,決定膚色的因素比之前人們認知的要複雜得多。

這份由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員們共同完成、本月初發表在《細胞》(Cell)期刊上的研究,通過取樣非洲南部原住民,發現越靠近赤道的人群,其決定膚色的基因的數量越多,複雜度也越高。

決定膚色基因越多越複雜

研究者之一石溪大學的Brenna Henn說:「人們低估了非洲人膚色的多樣化。加納和南非的人膚色就很不同。即使在南非的同一群族中,也能看到很大的膚色差異。有的人膚色很淡,有的人就很黑。」

研究員們花了七年的時間採訪、收集了約400個非洲克瓦桑族(KhoeSan)人的身高、年齡、性別,以及用反射儀量化的膚色數據。通過份析每個樣本的基因類型,找出基因段上與顏色相關的代碼,將它們排序,然後與全球各地另外5,000個人的樣本進行對比。

之前人們普遍的認知是,越靠近赤道的人種膚色越深,離赤道越遠越淺。但是這次的分析比對結果卻顯示了比這複雜的多的情況。

在北半球,的確緯度越高膚色越淺。然而到了靠近赤道的區域,情況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參與影響膚色的基因數量多了起來,而且還得符合某種稱為「穩定選擇」的規律。這就造成同在這些區域的人群,膚色各異的情況。

目前科學家們只找到這些影響因素中的10%。

這份研究還發現據信約1萬~2萬年前在歐洲人中出現的基因SLC24A5的一種變版,在克瓦桑族人群中出現的頻率遠高於預期。這意味著,該基因的變版或者在數萬年前通過通婚被帶入該群族,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其對克瓦桑族人有益而逐漸發展而來。

另一份今年上半年發佈的研究也顯示了人們之前對膚色成因的認識完全是錯誤的。那份研究重點觀察了與膚色緊密關聯的四段基因組的八個變體,發現它們在全球人群中廣泛存在。比如一種讓膚色白皙的基因,在歐洲人和南非的博茨瓦納(Botswana)人身上都存在,而且在約30萬年前,在非洲另一個群族的人身上也出現了。

這些研究都顯示,用膚色論定種族的言辭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皮膚的顏色由很多很多的因素綜合決定。很多影響膚色的基因在全球各地區、各族、各種文化背景的人身上都存在著。

該研究還顯示了一個問題,之前的研究採集的數據主要都來自北歐和亞洲地區,因此得出的結果造成一定偏見。Brenna說:「之前對歐洲以外人群的研究幾乎沒有,我們想看看其他人群的情況是否也符合那些規律,結果不是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