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SE文憑試每年都有五至六萬考生,一試定前程。隨著2017年考生入學塵埃落定,2018年考生又開始緊張籌劃未來去向了。香港考生除首選留港及歐美升學外,另據台灣官方數字顯示,近年選擇去台灣的人數呈升勢,大約佔考生的10%。但仍有不少考生及家長對台灣文憑在香港的認受性存疑,並對整個申請過程缺乏了解。日前,三名正在台灣就學的港生及三名已畢業返港工作的校友現身台灣教育展前記者會,分享他們在台灣求學圓夢的過程。其中,有人還幸遇精彩的人生經歷。

據台灣官方數字顯示,2012年至2016年港生到台灣就讀高校的人數:2012有1,210人,2013有1,800人,2014有2,610人,2015有2,650人,2016有2,240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嚴重光表示,2016年因香港「少子化」(出生人數減少)的關係,雖然數字有所回落,但從招生人數及應屆考生的比例來看仍成正比。目前在台就讀的港生達8,000人。

另有數據顯示,近年港人遊台人數不斷攀升。2016年香港到台灣觀光人數達147萬人次,即平均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到台灣觀光。可見台灣已成為港人近年旅遊和就學的熱門之選。究其原因:除地理位置近,學費較香港便宜外,嚴重光認為,「香港的高中生他喜歡怎麼樣讀書,他喜歡怎麼樣的學習環境,喜歡跟怎麼樣的人當同學,我想這是影響他(選擇)的最重要的因素。」

港少年「魚神」台灣圓夢

黎諾維
黎諾維

現就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三年級的黎諾維有少年「魚神」之稱,從小獨愛魚類,中五就確立了未來的目標,要走研究魚類或自然生態路,並立志要對海洋作出貢獻。「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無論是香港還是整個海洋在發生甚麼事,魚類是甚麼東西。」他說,海洋資源已匱乏,未來想致力於養殖方面的研究。

因香港無相關科系,他就衝著「國立海洋大學」的名頭來了。「既是海洋領域,無論是生物也好、科技也好、航海技術,所有的東西也是圍繞著海洋,這對於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推動力。」

在台灣生活近三年,諾維說:「宏觀上台灣給香港人的印象是台灣是一個很友善的地方,住久了自然會覺得台灣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地方。」重要的是,台灣給了他圓夢的一個場域和機會。

據了解,他還是香港魚類學會成員,對食魚還頗有研究。「目前所學,正是有機會接觸魚類,了解怎樣由養一粒卵,孵化變成一條成魚,然後再推出市場……」令他津津樂道的是,食魚文化作為海鮮文化,和對於環境的影響及魚類生物史,都是課堂上涉及的內容。

單親孩子他鄉遇溫情

王泰然
王泰然

來自單親家庭的王泰然現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習二年級,亦是獲得第一屆港台慈善基金會獎助學金的港生。

泰然說:「沒去台灣之前,想見識一下世界,第一站作為出發的目的地選擇了台南。因為人生路不熟,一個人在公路上行走,要行很遠的路程。突然身邊一個騎著機車(電單車)的老伯伯問我:『年輕人,需不需要載你?』令我一下子覺得台灣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地方,那裏的人都好願意同人分享。」

一句來自他鄉陌生人的問候,溫暖了他的心,令他日後奔赴台灣讀書。他說,學校位於南投埔里鎮的山上,秋天時節有櫻花飄落。那樣自然輕鬆的環境下,泰然喜歡一個人靜靜讀書,雖少與人接觸,但他直言:「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陌生的環境也不會感覺孤單。」對政治議題有興趣的他,感覺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令他有所得著。

為此,他勸勉同學:「要好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不要介意現在讀的是不是將來工作需要的。循著自己的興趣,亦不要介意這個社會的體制和工作,做自己鍾意的事。」他感到開心和滿足。

新移民仔獲18項獎學金

萬俊然
萬俊然

來自新移民基層家庭的萬俊然現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讀書計劃研究所,四年大學期間他曾獲得18項獎學金,並在去年赴瑞士參加工作坊,進行暑期「移地學習」。

勤奮好學,加上多項的交流活動,令他在台灣的求學生涯積極向上,充滿機遇。不僅與大學之間有學術交流,與當地市政府之間的合作交流,探討都市發展和都市管理,都令他有機會接觸和參與多項大型工程設計,並令所學得以實踐和一展所長。

副學士生圓大學夢開眼界

蔡斯妍
蔡斯妍

畢業於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的蔡斯妍現在香港任職金融業。當年副學士畢業後,獲悉台灣有2+2銜接大學課程。在師長的勸勉下,決定不浪費在香港所讀的副學士,輾轉入讀文藻外語大學外語系。她感言:「因只讀2年,2年的時間我過得是非常的精彩!」

畢業後進入台灣一間工程顧問公司當翻譯,那時主要是幫市政府承辦一些工程項目的招標。「它帶給我的機會是,在開會的過程中,我接觸到很多國際上有名的建築師。」總結2年留台工作的感受,她再度感慨:「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學到太多了!」

總結台灣與香港讀書最不一樣的地方,她說:「因為我們是小班教學,所以每一堂課每一個同學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像在香港,可能到大學期末,教授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可是在台灣,每一個老師都認識每一個學生,我覺得這是非常珍貴的。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為此,她鼓勵大家:「我希望香港的學生不要因為自己成績不夠好就自卑,或者覺得自己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實機會是很多的,只是大家的眼光要看遠一點,不要局限在跟大部份人一樣的想法裏面。」

師生關係像朋友可約飲茶

鄭寯嶸
鄭寯嶸

鄭寯嶸現在是一名助理工程師,畢業於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雖然香港亦有相關院校和科目,但對寯嶸來說,那是渴望不可及的事。

台灣為他提供了一個圓大學夢的機會,亦培養了他獨立的性格,給了他向上的動力。四年大學暑假每一年都沒白過,大一在港澳實習近兩個月;大二一個人背包到加拿大旅行;大三他在台灣實習兩個月;大四則在學校老師的爭取下,到新加坡實習半年。他說,如果沒有一個人在台灣讀書的經歷,他可能做不到。

他說在台灣讀書最大的感受是,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close(親密)到像朋友,有問題可以隨時找老師聊,甚至可以相約飲茶。

學有所成回港學以致用

侯莉莉
侯莉莉

畢業於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的侯莉莉現職於保健產品業。她說,這是比較冷門的一個科系,在香港也是剛起步,沒那麼多學校可提供學習。而有關營養、保健等科系,在香港並無一個完善的智慧型投資,所以她因應自己的興趣到台灣就讀。

「因為台灣在食品科學和營養方面研究已久,學校也有自己的工場,供我們去實習。除學習食品工程,亦有微生物、食品檢驗及研發新產品。」她說,香港亦有類似工作,像食物中心,但卻無檢驗所,政府亦需要這方面有經驗的專才做食品化驗。「因香港幾乎都是進口食品,本土產品不多,怎樣為那些食品把關?這就是我們唸完書回來工作的原因。」

工作中,她發現香港與台灣在保健品品質把關上的差距。「比如那些保健產品是否有效,對身體有幫助的在台灣會有一個綠色的標籤認證,香港則無。很多標榜保健品抗衰老的產品,在香港並無品質認證。」她認為,這種分析能力都是她學有所成得來的。

台灣不僅幫無數的諾維、泰然、俊然、斯妍、寯嶸及莉莉圓了大學夢,還培養了他們,令他們能學以致用。

台灣高等教育展將於10月27至28日在亞洲博覽館舉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