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主義
孫中山談到的民權主義,即「人民的政治力量」。他說:「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由百姓管理政事,就是民權。
回溯歷代王朝,「權」的本意是用來維持百姓的生存,也就是保護百姓和育養百姓,使他們能夠生存下去。
所以大禹治水,為百姓除去水患;有巢氏教給百姓建築房屋,使他們可以棲身,避開風雨災禍。
2千多年前,孔子就曾主張民權。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孔子所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所看到的來自於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聽到的來自於百姓所聽到的。他也曾講過:「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一個暴虐的獨夫商紂,沒有聽說他是以臣弒君。
早在數千年前,先賢就已經認識到,能夠為民造福的國君就是聖君,暴虐無道的人就是獨夫。國君無道,百姓就可以去反對他,推翻他。因此,歷史上中國人對民權並不陌生,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
民權在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時期。發展到近代,民權演變為「善人同惡人爭,公理同強權爭。」也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複決權。
其中,創制權是指有利於民的法律,百姓可以來決定,然後交由政府去執行。如果之前定的法律已不合時宜,不利於百姓權益,百姓可以修改之後交給政府執行修改的法律,從而廢除先前的舊法,這就是複決權。
現在的世界潮流早已步入民權時代,無論推行的過程面臨怎樣的曲折和艱難,但最終保民和育民,倡導「自由、平等、博愛」是每一個國家實行民權所要面臨的問題。
世界的潮流無論怎樣流動,就像長江、黃河不同的支流,雖然水流的方向有很多的曲折,無論向南,還是向北,但最後的流動結果都是流向東方,沒有人能夠阻擋水流的定律。同樣,世界的潮流也是如此。
有一個事實要闡明,人降生於世就存在著不平等,天賦不同,才智高低有別,賢明和愚笨不同,財力大小也有差異,所以人生出來是不平等的。「要把位置高的壓下去,成了平頭的平等,至於立腳點還是彎曲線,還是不能平等,這種平等不是真平等,是假平等。」
孫中山認為,人類存在兩種思想,「一種是利己,一種是利人。」利己的思想很發達,稍有聰明才智的人就會運用自身的才能去奪取他人的利益,這會逐漸形成專制階層,也就產生政治上的不平等。
人生下來就已存在不同階層,人心非要使它平等,那唯有通過實踐道德才能達到人人平等的目的。孫中山闡述到,平等的真正意義是利人,就是「人人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
天賦卓越、有才能的人應當盡自己的全部才力去為千千萬萬的人服務,為他們造福;才能小的人就應該盡自己有限的才能為數十上百的人造福。哪怕沒有任何才智的人也能盡一己之力為一個人服務,這才是平等的真正意義。
民生主義
孫中山的民生綱領包含著百姓的福祉、社會的生存和國民的生計。
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後,歐美有不少國家都在進行實踐,也有不少研究者。
歐戰以後數年中,孫中山一直在觀察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情況,通過大量的實證,孫中山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是在顛倒是非因果,「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中,又以生存為重心。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在他的研究中,「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
孫中山提倡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要保護本國的工業不被外國所侵奪,達到富國強民。但這不同於資本主義以賺錢為目的。如果他的綱領能夠實施,就能夠解決百姓的衣食住行,既要求國民能健康成長,也能保障百姓的內心滿足,從物質和精神層面解決百姓的福利問題。
這很符合中國的傳統思想,一方面尊重人文精神,一方面也注重民生民情。數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傳統都是從精神和物質上教化百姓,教育和禮樂也一直是歷代教化所保持的長項。
結語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涵蓋著豐富的物質生活,也包涵著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深刻淵源。他的最終目的是民治民享。百姓共有國家,共管政治,共享利益。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這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有著本質的不同。時隔近百年,再次重溫三民主義,依然可見孫中山思想有著跨時代的洞徹和遠見。
孫中山致力傳承中華道統,即從堯、舜、禹、成湯、文王、武王等傳下來的正統思想,孫中山的思想基礎就是來自於這一道統。他所從事的事業是繼承這一正統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福祉國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