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在中國已成常態,論文買賣已形成繁榮的黑市,中國被撤稿論文數量之大讓外界震驚。
《紐約時報》10月16日報道,目前中國的實驗室和科學家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研發經費超過了整個歐盟,中國發表的科學論文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但過程中卻出現了另外一個突出現象。
報道引述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博客指,自從2012年以來,由於偽造同行評審,中國被撤稿的科學論文數目比所有其它國家加在一起都多。
報道稱,很多國家都出現過令人震驚的研究結果造假醜聞,但造假在中國的學術機構似乎特別普遍。今年4月20日,德國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回107篇生物學研究論文,這107篇論文全部與中國大陸研究機構有關。
報道稱,中國存在繁榮的網上黑市。這個市場甚麼都賣,從持稱讚口吻的同行評議到整篇研究論文。更為棘手的是,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通常都缺乏監管,被發現造假的人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結果形成一個願意對道德缺失視而不見的學術體系。
報道援引西安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教授張磊教授的觀點稱,在美國,如果你有意地作假,你的學術未來就完了。但在中國,作弊的代價可能會很小。機構可能不會開除你,也許只是暫時會被停止提升,過後還有機會繼續發展。
報道稱,中國只注重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SCI被用於給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打分,那些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論文的教職工可獲得大筆研究經費和獎金。
例如,今年6月,雅安的四川農業大學給予一個研究團隊約200萬美元的獎勵和經費支持,他們在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了一篇論文。
報道援引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力的話說,「一切都圍著SCI轉」。陳力教授認為中國學術界對這個數值化指標體系的痴迷,可與當局執迷於GDP相提並論。
為了能在有聲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中國學者開始採取越來越精心的策略。政府調查人員發現,在《腫瘤生物學》撤稿事件中,很多作者提交的研究人員姓名是真的,電子郵件地址卻是假的。這得以讓作者本人,或者常常是受僱於作者的寫手,來冒充學術同行,寫下有利的評議意見,為發表論文提供助力。
此外,政府調查人員稱,很多作者都曾上網僱人寫看似專業的評議意見。
同行評議造假被指催生出了一個繁榮的非法產業。在電子商務淘寶網上搜索「論文發表服務」,會搜到一長串賣家,他們的服務範圍很廣。收費標準依據具體服務內容,從幾百美元到一萬美元不等。
一個賣家通過淘寶的聊天工具表示,「不用擔心,我們不會泄露你的信息」。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