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神秘吳哥窟王城金字塔
將吳哥窟(Angkor Wat)列入介紹的最大原因,其與埃及金字塔、瑪雅金字塔有著相似之處:其建築都與天上的星座相對應──柬埔寨吳哥殿正對天龍座,埃及金字塔正對獵戶座,瑪雅金字塔對應獅子座。
吳哥窟的佈局也反映了宇宙觀。主殿是一座三階層的截頂金字塔式台基,台上築有5座蓮花蓓蕾形聖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代表了印度神話中眾神居住的須彌山 (Meru),亦是世界的中心。層層迴廊、塔門和護城河,就是包圍須彌山的七重山和七重海的縮影,而日、月和眾星都圍繞須彌山旋轉 。
埃及金字塔,瑪雅金字塔和柬埔寨吳哥窟中類似金字塔的建築,雖然建造的時間前後相差了幾千年,但是建築理念上都驚人的相似。甚至有學者認為,這些金字塔似的建築,都是源自於亞特蘭蒂斯文明。
印度——坦加布爾布里哈迪錫瓦拉寺
布里哈迪錫瓦拉寺(Brihadeeswarar temple),位於印度坦加布爾(Thanjavur)市內,朱羅王朝羅贄羅贄一世起建於1002年,其主塔由花崗石雕鑿成金字塔,高66米。
印尼——爪哇島蘇庫寺
蘇庫寺位於爪哇島中部梭羅市(Surakarta)35公里外拉武山(Gunung Lawu)東側的「蘇庫寺」(Candi Sukuh),海拔910米,為15世紀興建金字塔建築的神寺,古蹟保存良好。
印尼——日惹婆羅浮屠
位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日惹市西北40公里,大乘佛教佛塔遺蹟──婆羅浮屠( 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是為全世界最大的佛教遺址。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吳哥古蹟相媲美,合稱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觀。
迄今為止,婆羅浮屠究竟由誰所造?如何建造?為何而造?甚至,它到底是塔還是廟?一直眾說紛紜。
「婆羅浮屠」在梵文之意為「丘陵上的佛塔」,俗稱「千佛塔」,又稱「印尼金字塔」。於一千多年前建成,氣勢恢宏,輝煌壯麗,卻在熱帶叢林的石塊和野草之中荒廢了800多年,就像吳哥窟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一樣,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科學家與探險家們重新發現。
1007年,婆羅浮屠在一場莫拉皮火山(Mt Merapi)大爆發之後,被火山灰完全掩埋了起來。
任命為爪哇副總督的英國人史丹佛萊佛士爵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 派遣工程隊在1814年時其挖掘而出。萊佛士1815年回國後,寫了一部《爪哇史》,書中記載了這次發現。萊佛士將這座佛塔命名為「婆羅浮屠」。但屬於婆羅浮屠的諸多謎霧,卻未獲得解答。
因年代久遠風化毀損,其間又幾度遭人為摧殘,塔身嚴重下沉和傾斜。婆羅浮屠又被擱置了近百年,直到1907年,荷蘭人開始清理這座宏偉的佛塔,它才為人們真正重新認識。
沒於塵世近千年,卻讓佛塔「因禍得福」逃過了隨後800年可能的人為破壞。不久後,爪哇的佛教逐漸衰微,印度教的勢力興起,然後伊斯蘭教勢力又席捲而來,直到今天,爪哇島上的佛教建築已難得一見了。
沒有文字紀錄誰是婆羅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為何而建。當地傳說:西元760年至830年是中爪哇夏連特拉(Cailendra)王國的鼎盛時期,由於受到鄰國三佛齊王國的影響,皈依佛教,並開始修建大型的宗教工程,動用了幾十萬人力,費時70年才建成了這座世上最大的婆羅浮屠佛塔。
一千多年前,只用糯米和黏土,將上百萬莫拉皮火山爆發後的岩石塊,運往海拔253米的山坡上,迭砌成高約32.5米、長寬各123米的10層金字塔狀的精巧雕塔,巍然屹立。
「曼陀羅」表現了佛教宇宙觀,婆羅浮屠就像巨大的立體曼陀羅。它是實心的佛塔,無門窗亦無樑柱,完全用安山巖和玄武岩砌成,約200萬塊石頭,底層石頭每塊重約1噸,佛塔佔地1.23萬平方米,從塔底到塔頂最尖端近35米,是矗立在赤道上的最大的佛教遺蹟。
1885年在塔基的下面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部份。塔基裏刻有浮雕,其中的160幅描繪了真實的欲界,浮雕上有簡短銘文,似乎是給雕刻師的指示和描繪要雕刻的場景。從這些一鱗半爪的記載中,人們才大致判斷它的建造背景。
唯一記載這座佛塔線索的爪哇古舊手稿是一位原民間游吟詩人記錄的、於公元1365年所著的 Nagarakertagama,其中稱一座佛教廟宇為「浮屠」(Burdur)。很可能就是婆羅浮屠,但此手稿沒有更多的信息讓人可以進一步確認它。
婆羅浮屠的建築工藝和爪哇的其它廟宇相似。由於它的實心結構和類似金字塔的造型,起初認為婆羅浮屠是一座舍利塔,但從精心設計和建造來看,它更像是一座廟宇。
如今已完全陷入地下的塔基,是一個邊長約118米的正方形,象徵佛教中的欲界(地獄世界)。2-6層是色界(人間世界),共有1,200多幅敘事浮雕,建有石壁佛龕和佛像432個。7-9層為無色界(天上世界),建有72座鐘形佛塔,塔內各置一尊佛像。頂端第10層的主佛塔高7米,主塔內有兩個空室,象徵著佛陀的涅磐。露出地表的l至4層之間,有兩千多面浮雕,猶如一篇講述佛界與人間故事的連環畫,浮雕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有「石塊上的史詩」之稱。
從1901年開始,印尼民間出現了第一波有系統的整建,前後歷經數十年,但有限的經費與技術,讓修復工作未盡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爪哇被日本佔領,婆羅浮屠在戰火中繼續沉寂。
印尼取得民族獨立後,1973年,印尼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求助。獲得2500萬美元資助,號召國際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清除、填滿、修補、灌錫等保護與強化的工程。1975年,IBM也加入修復工程,將80萬塊石頭的資料輸入電腦,經過電腦的重新組合和拼裝,工程至1983年3月23日才告完成,歷時10年,順利地重拾婆羅浮屠的舊貌。(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