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之前,就想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題目來寫一篇文章,但是這個念頭被一些修行中的朋友擋住了。他們告訴我:你強調人以群分,這個說法不利於團結更多的人,寫文章應該扶弱勸善,倡議世界大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好人與一個壞人無論如何是難以相處的,因為善惡分明,正邪不兩立,即使好人再三忍讓,最終也是水火不相容。兩個壞人在一起同樣難以長久,雖說有一個「臭味相投」的說法,但是真正的壞人不可能不自私,存在利害關係的時候,就可能互不相讓,分道揚鑣。如此看來,只有兩個好人在一起,才有可能長相廝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語源自《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現代雖然多用來比喻壞人和壞人常在一起,原意卻類似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用來比喻志向與個性相同的人才能平和地長居在一起。細思之,「道不同不相為謀」,因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 

關於這個成語還有一個歷史典故: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昭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賢士在一天內給他推薦了7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經過問答,果然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淳于髡說:「我聽說人才是很難得到的,在千里之內的土地上,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就非常不容易了。現在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7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淳于髡聽後回答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一條道上。要找柴胡和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窪地裏去找,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可以用車裝運了。這是因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類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以算是一個賢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裏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我還準備給您再推薦一批賢士,哪裏只有這7個呢! 」

根據《新序.雜事》記載:戰國時楚國有個非常善於相面的人,他相人從來都沒有失誤過。而且他與別人相面不同,別人是根據「骨相」、「手紋」來進行推測,而他「能觀人之交」。楚莊王聽說有這麼一個人,便召他前來,問他相人為何如此準確。他回答說:「臣非能相人,能觀人之交也。布衣也,其交者孝悌,篤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安,此所謂吉人也。官,事君者也,其交皆誠信,有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士也。主明臣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事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之謂吉主也。」楚莊王聽了此番話,高興地說:「善!」於是招聘四方賢士時,親近賢者薦者,因而得到孫叔敖、子重等賢臣輔佐,終於成就了霸業。 

一個人有甚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足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儒教始祖孔子非常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結交不好的朋友。他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好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說,與那些正直的人、能體諒人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自己就會受益無窮。通過對一個人交甚麼樣的朋友,以及對朋友的態度如何的觀察,也就足以判斷其人的好壞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人的這種識人的方法,對於現代人來說,無疑也是值得借鑒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