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波斯灣內西岸的卡塔爾半島上的卡塔爾國土面積僅1.1萬多平方公里,比中國的北京市還小,人口也只有220萬,雖然因為石油和天然氣而成為全球最富的國家,但國小、人少、關鍵性資源完全依賴他國提供,因何成為海灣國家的「異類」,惹得周邊國家群起而攻之,連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總統也發推炮轟?
6月5日,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8個阿拉伯及印度洋國家先後與卡塔爾斷交,之後約旦也宣布降低與卡塔爾外交級別,全球關注。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兩度在推特上作出回應,暗示支持沙特等國的做法。特朗普當天首度發推文表示,他早前訪問中東時,強調不能再為激進主義提供資助。多個中東領袖都指責卡塔爾正在這樣做。
兩個小時後,特朗普再發文說,在出訪沙特期間,樂見與沙特國王及50國領袖的會面已經有了回報。他們承諾將對資助極端主義採取強硬措施,而所有線索都指向卡塔爾。特朗普表示這次也許是終結恐怖主義的起點。卡塔爾外交部長穆罕默德星期二(6日) 表示該國願各國展開對話,解決這次的問題。
科威特一名議員其後證實,國王薩巴赫將到訪沙特,就事件斡旋。穆罕默德強調卡塔爾政府不會對斷交採取反制措施,避免激化事件,又指卡塔爾與美國的關係錯綜複雜,但不會因今次的斷交風波而受損。不過「斷交風暴」顯示卡塔爾與中東鄰國中的沙特、埃及已經積怨甚深,那麼這些積怨都源自哪裏呢?
積怨之一:支持穆兄會
各國公開指責中最主要的是該國支持「伊斯蘭極端團體」,不過這方面上述國家基本上「半斤八兩」,例如也門是「基地組織」全球分支中最大和最具威脅性的,沙特則是基地組織第一任首領本.拉登的家鄉,也被廣泛認為是全球遜尼派伊斯蘭激進主義團體主要資助者。而「干涉他國內政」則是海灣各國憤怒的主要原因。
這方面在各國的「斷交」聲明中可明顯看到。值得注意的是,與卡塔爾「斷交」國家中最重要的沙特和埃及均在聲明中提到卡塔爾對穆斯林兄弟會的支持。沙特70年代曾接納多位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這些人卻成為反對沙特領導階層的主要力量。而埃及經歷「阿拉伯之春」後穆斯林兄弟會一度掌權,但被軍事政變推翻。
1928年,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創立。最早只是一個宗教性社會團體。自1936年之後,因為反對英帝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成為近代伊斯蘭世界最早的政治反對團體。
他們所推動的運動在伊斯蘭世界形成一股風潮,擴散到許多伊斯蘭國家,在海灣各國絕對君主制或準獨裁體制下,政治反對團體都源自於穆斯林兄弟會。
積怨之二:政變與反政變
這些和卡塔爾斷交的國家中,沙特無疑是領頭羊。卡塔爾西北、北部和東部都圍在波斯灣之中,與沙特有共同的陸地邊界。自從1971年獨立至90年代前期,卡塔爾的外交政策一直從屬於沙特。但兩國也有領土主權分歧。1992年12月,沙特軍隊甚至還入侵了卡塔爾,但真正讓兩國關係開始變調是1995年的一場政變。
1995年,卡塔爾埃米爾(國家元首)哈利法‧本‧哈馬德‧阿勒薩尼的兒子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趁父親在瑞士日內瓦度假時,通過不流血政變奪得國家的控制權。被廢黜的哈利法被迫流亡國外,但並不甘心。他的一些追隨者和心腹開始策動一次新的政變,企圖推翻哈馬德,迎請哈利法回國重新執政。
其中包括卡塔爾前經貿大臣、哈馬德的堂兄弟本‧賈西姆等人。但哈馬德迅速凍結了父親在海外數十億美元的資產,讓他不可能奪回王位。有消息稱,沙特曾支持過推翻哈馬德的政變,希望重新恢復老埃米爾哈利法的統治,但是被哈馬德挫敗。由於這層關係,在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兩國關係都處於低谷。
積怨之三:挑戰「老大」
除了這層歷史恩怨,沙特和卡塔爾積怨的更深層原因是國土面積雖小,但擁有雄厚財力的卡塔爾試圖挑戰沙特在中東地區的「老大哥」地位。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曾刊文指出,卡塔爾相信兩件事情,其一,不希望讓沙特成為中東遜尼派地區的主要或唯一勢力;第二,卡塔爾想要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勢力。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哈馬德執政期間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向「西方」靠攏。包括宣佈「新聞自由」,有限開放報禁;給予婦女選舉權,破天荒允許婦女考汽車駕照、駕駛車輛;他解除了「卡塔爾全境不得飲酒」的規定等,社會政治生活較之前自由。這些都和沙特的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也給了沙特很大的政治壓力。
除了意識形態上,卡塔爾也加強和西方的實質聯繫。卡塔爾航空斥巨資向西方購買先進飛機,把這個彈丸之地同全球150多個國際城市聯繫起來。而2002年卡塔爾同美國簽署協議,正式允許美國使用在卡塔爾的基地——這個基地也成為美國在中東最大的軍事基地和打擊IS的重要據點,爭奪沙特「美國中東頭號盟友」的地位。
積怨之四:「半島電視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卡塔爾這個彈丸小國,但對「半島電視台」卻耳熟能詳。1996年,哈馬德自掏腰包創辦了半島電視台,電視台完全是參照西方媒體的模式來營運,有「中東CNN」之稱。911事件之後迅速成長為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不過該電視台對統治卡塔爾的非民主體制並未提出絲毫批評。
2011年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中,有報道稱,卡塔爾及半島電視台在期間悄無聲息地充當了「大推手」的角色。當時,突尼斯、埃及、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國相繼爆發大規模民眾示威,期間,卡塔爾則表態支持抗議民眾,官方管控的半島電視台等媒體也積極介入,推動阿拉伯之春的深入擴展。
卡塔爾也藉「阿拉伯之春」讓外交政策活躍在地區事務中,包括成為首個參加推翻卡達菲政權軍事行動的阿拉伯國家;首個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合法性的阿拉伯國家;首個提出讓也門總統薩利赫移交權力的國家……卡塔爾支持的穆斯林兄弟會趁勢崛起,甚至在埃及一度通過民主選舉掌握政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阿拉伯之春」最終不了了之,穆兄會在埃及上台後大力擴權和推動走向極端伊斯蘭社會,因此儘管卡塔爾對埃及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在民意支持下,穆兄會的總統穆爾西被埃及軍方解除職務。上台的軍政府將卡塔爾看作威脅國家安全穩定的外部勢力,這讓卡塔爾和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埃及成為了仇敵。
同時,卡塔爾一直以來推行「金援外交」,以換取在中東甚至世界上的影響力。而其做法,包括支持穆斯林兄弟會,資助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創立的哈馬斯,半島電視台的「自由化」宣傳等,都讓卡塔爾和「海灣老大」沙特成為了仇敵。但卡塔爾受限於小國劣勢,也避免和沙特直接對立。
當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卡塔爾與沙特的宿敵、自認是什葉派領袖的伊朗走得太近,這對自認是遜尼派領袖的沙特而言,已經近於「叛教」。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中東行確立了力挺沙特打擊伊朗的戰略,這讓卡塔爾不滿,但也讓沙特感到有了底氣,因此才上演了這場「多國斷交」國際外交大戲。
結語:各留餘地 中東迎變局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日前刊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顧問漢納(John Hannah)的文章,將卡塔爾形容為美國的不可靠夥伴。文章稱,卡塔爾一直對美國耍兩面派:一方面,它可靠的容納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軍事設施,但是另一方面,它是中東地區最極端、最不穩定和最危險力量的關鍵支持者。
當然在國際舞台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例如卡塔爾是美國公認的盟友,完全靠美國提供安全,但其20年來推行的政策卻有悖於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特朗普首次出訪未顧及政治上的傳統,選擇沙特作為首個目的地,並對剛剛舉行完總統大選的伊朗完全不假以辭色,意味著中東局勢將迎來變局。
卡塔爾星期二表示願意對話,美國五角大樓則對卡塔爾提供美軍基地加以讚揚,而未與卡塔爾斷交的海合會成員國科威特也表示將展開調停,都為未來沙特與「不聽話」的卡塔爾關係回轉留下了餘地。不過,中東事務因宗教因素一直紛紛擾擾,複雜多變,對卡塔爾強力施壓或留下長期「後遺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