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大選,一如所料,中間派的馬克農勝出,得票率達百分之六十六,反映大部份選民無法接受一個極右的候選人馬琳勒龐。然而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五,而且白票、廢票的數量是近年的新高,顯示在翼選民感到沒有選擇,不少放棄投票或投白票、廢票。

馬克農現年三十九歲,是拿破崙以後法國最年輕的領導人。是次大選的一個特色,是傳統左、右翼政黨的候選人均輸掉第一輪的選舉。

傳統右翼政黨的候選人菲永本身受醜聞所困擾,但第一輪投票的得票率與領先的馬克農相差百分之二多一點;如果不是因為醜聞,應該可以進入第二輪投票。

左翼社會黨的表現則令人失望。現任社會黨奧蘭德政府民意支持度很低,奧蘭德本人也不敢尋求連任。社會黨候選人哈蒙在第一輪投票得票率只有百分之六點四,反而極左的候選人梅朗雄得票率接近百分之二十。選民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趨向兩極化。

法國工會力量強大,工人就業福利頗有保障。法國工人技術水平一般很高,生產力亦然,工時每周三十五左右,假期一年起碼四星期,實在令香港人羨慕。問題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好景不再,失業率達百分之十,年輕人的失業率接近四分之一。

正因為工人就業、福利有很好的保障,企業不願意輕易聘請新人,形成就業困難。年前奧蘭德政府修改法例,讓僱主有較多的空間去解僱工人,結果就業崗位雖然增加,但大多是臨時工或短期工。

相當一部份在「鐵銹地帶」的工人在失望之餘,轉投馬琳勒龐一票。如果社會黨沒有政改和轉型,很可能讓勒龐的國民陣線成為主要的反對黨。一些評論人士認為2022年的總統大選,調整政治路線後的勒龐可能有力問鼎總統寶座。

新總統馬克農鍾意推動歐盟進一步發展,希望與德國攜手合作。但德國方面要求法國政府進行改革,特別是讓勞工市場更具彈性,意思即是減少對工人的就業和福利保障。從2002年引進歐元後,法德兩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不相伯仲到現時法國落後百分之二十,法國政府與一般國民自然感受到壓力。

從理想的角度思考,法國工人的權益與保障正是普通工薪階層的基本訴求。法國工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享受正是一般人所渴望的。然而在最近三十年左右的急速全球化下,激烈的競爭與資金的迅速流動大幅削減了公會的議價能力,工人的就業和福利保障難以維持。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一代的不滿逐漸累積,反全球化的力量也同樣在積聚,社會的分化與貧富懸殊惡化。一力追求經濟增長者不能不反思。◇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