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斷傳出林鄭月娥組班遭遇到不少困難,不少林鄭有意延攬的人才不願加盟,反映香港政治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香港人才輩出,絕對不能說香港沒有人才。為甚麼他們不願意加入政府呢?有論者認為一旦承擔公職,置身於媒體的顯微鏡下,過去的僭建「紅顏知己」等問題會曝光。這類問題,是普遍性的問題,不足以解釋香港的獨特現象;事實上香港政壇人物的醜聞一般偏低。

至於金錢上的報酬更不是問題。公職是一項榮譽與承擔,更是回饋社會的好機會;五年一任待遇下降,應該不是重要的考慮。美國金融屆人士加入政府就提供很好的例子。競選立法會議員其實也有同樣的考慮,但未見專業人士因此卻步。

說到底,還是加入政府能否有機會一展所長,為社會作出貢獻,贏得市民的稱譽。政府各司局長,民望各有高底,從高永文到吳克儉,差距頗大,可見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民望低,怕有作為,經常陷入政爭,無法推動政策,正是有能者不願意加入政府的基本原因。

至於政治人才的來源,政務官隊伍固然是儲才之所,但政務官制度有其侷限,以前的文章已有論及;而現階段政務官隊伍顯然未能為政府組閣提供全面所需的人才。事實上政務官隊伍基本上仍然是整個公務員系統的骨幹。

在一般的政治體制下,政黨是吸納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最重要機構,在歐洲和共產主義國家這種情況最為明顯。但在本港的政制下,政黨基本上沒有執政的機會,所以政黨就吸納人才方面的表現不算理想。

今次林鄭月娥組閣,承諾與各政黨見面,建制的政黨如民建聯和自由黨公開表示會向林鄭推薦人選出任司局長。這是正常的發展;不過似乎政黨所推薦的人選未能符合林鄭本人以至社會的期望。自由黨主席鐘國斌公開推薦張宇人出任教育局長就惹來不少反對之聲。

自董建華第二任實施「高官問責制」後,問責官員任命的範疇已擴及副局長及政治助理,這些位置成為政府酬庸其支持者的名位,也成為建制政黨向政府提要求的範疇。這項制度是否能為政府吸納人才尚有待評估。但的確增加了建制政黨的吸引力。

港英時代的諮詢委員會系統本來也是政府吸納、考察、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特區政府毫不重視這些委員會的諮詢作用。這些委員會逐漸成為「來來去去均是同樣的三四百人」,而且大多是大富豪家庭的第二、三代。諮詢委員會的式微也減少了政府物色和培養人才的渠道。

一個得人心的政府自然容易吸納人才;反之亦然。◇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