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文明病既沒有病毒,也沒有受傷或腫瘤,例如失眠、容易疲勞、暈眩、心悸等自律神經反應,經過一般問診或簡單儀器探測,現代醫學統稱為「自律神經失調」。針對這類疾患,本文將探討古中醫是如何辨證?採用哪些療法?

自律神經失調 病人說不出的苦

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困擾的病人形形色色,每個人的狀況也不盡相同。令患者苦惱的是沒人能說出究竟怎麼回事,或只得知單純的診斷結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又稱自主神經,當接受到外來刺激或體內情報時,自動作出反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比如,寒流來襲時,人不由自主地打起哆嗦;進食後,腸胃會自動進行消化與吸收。

它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分佈到全身的內臟及血管。交感神經亢奮了,心臟跳動加快、血壓增高、腸胃消化和蠕動減緩;副交感神經亢奮則有相反的狀態。兩者會配合身體狀況自動相互調節,彼此的協調一旦失衡,長期下來,器官機能就會受損。

古中醫的療法妙方

類似現代醫學 講的「自律神經失調」,古中醫有「少陽病」、「臟躁」、「百合病」等敘述,以下舉數例說明中醫怎樣辨證並治療。

症狀:口苦、咽乾、目眩

中醫臨床名著《傷寒論》提到:「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少陽是為膽經,少陽有病,就表現了和膽相關的腸胃症狀,如口苦、咽乾,以及腦或心臟症狀的「目眩」。少陽又和「風邪」有關;若少陽為風邪所傷,就有五官科或神經科的「兩耳無所聞,目赤」症狀,心臟科的「胸中滿而煩」現象。

中醫辨證治療採「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先辨證,再施以適當的療法。病在半表半裏的證狀,如上述的少陽病,宜用「和法」治療,如果誤用「吐法」和「下法」,便表現出自律神經失調「悸而驚」的心臟病症狀。

症狀:易悲傷、呵欠不斷

古中醫深知五臟六腑運作與情緒變化息息相關。過度的情緒變化會損傷相應的五臟,讓人生病,如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中醫從五臟的表現進行治療。

中醫臨床名著《金匱要略》記有「臟躁病」,症狀是容易悲傷、欲哭,且常常缺氧而呵欠、伸腰。它的處方很簡單:「甘麥大棗湯」,只是「甘草、浮小麥、大棗」就能收到治癒效果。

症狀:有憂鬱現象,沒有食慾

類似現代「憂鬱病」沒有食慾、精神不起來的現象,《金匱要略》記載著症狀表現多樣的「百合病」:「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

治療時說:「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大意是沒有可用以治療的藥物,吃了藥會又吐又瀉;只可使用「百合類」處方,以辨證而施治。◇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