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食藥監總局要給中藥改名,民間一片反對聲。人們認為傳統中藥命名,標明的是歷史記憶,彰顯的是文化價值,如果大量經典藥品被改,可能要了中藥的「性」「命」,更將令中醫「亡於藥」。事實上,共產思想自從來到中國,尤其是中共建政以後,就不斷企圖通過各種方式,或明火執仗、或潛移默化、或釜底抽薪、或偷天換日地破壞中華傳統文化,有意或無意的真正目的都是讓中國人失去自己的根。
中共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印發《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按規定,中成藥通用名不採用人名、地名、企業名稱命名。據統計,此次改名規定涉及5千多種中成藥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具百年歷史的雲南白藥,再也不能用「雲南」這個地名來命名。
但新規定引發反彈聲浪。
題為《請留住中藥「老字號」》的文章表示,中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中藥「老字號」烙著深深的「中國印」。如果大量中成藥經典產品被迫改名,中醫真有可能亡於藥。結果不只是「改名換姓」,甚至有可能把中成藥的「性」和「命」都改掉。
文章分析稱,中藥與西藥是異質醫學,有迥異的知識理論和方法體系。中成藥的命名與中藥的性味、經絡、臟腑和藥效等基本原理密切相關。因此不能用西醫、西藥的思維來管理中醫、中藥,在命名上尤其如此,不可隨意割裂傳統。
畢業於中醫藥大學的王世保撰文《中藥改名:是規範還是瞎折騰》表示,中藥歷經2千多年傳承,有歷史性命名傳統和規則,這種悠久的傳統理應受到世人的尊重與保護。但受國內科學主義意識形態影響,中藥命名傳統似乎最終也要被西化掉。
文章介紹,歷史上許多大醫家都是醫文兼備,他們在給方劑命名時會採用形象的文學修飾手法,比如誇張、比喻等;這些方劑的名稱不僅形象,而且生動,便於廣大老百姓接受和理解。
作者認為,西藥都出自抽象、獨立的實驗室,而中藥所用的都是原生形態的中藥材。而中藥材受到其生長環境的氣候、時令及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具有道地性。還有某些中藥方劑的處方來源、發明創新者都具有專屬性。這些都是中藥的個性化特徵,是西藥所沒有的。
文章批評,一名根本不懂中醫、中藥的藥監局局長,組織一群根本不懂中醫、中藥的西藥專家,去研究中藥的歷史命名規則,最後只能制定出這種以西律中、違背中藥命名的文化與規律、危害中醫藥發展的所謂規範的中成藥命名規則。
紅網刊登評論文章《中藥「改名」不可搞「一刀切」》,認為傳統的中醫藥都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龐大的品牌建設投入,如同仁堂、貴州百靈、雲南白藥、馬應龍痔瘡膏等等。作者質疑:「一紙行政命令將藥品中涉嫌地名、人名的命名統統改變,不是硬生生將傳統中醫藥的歷史文化沉澱割裂開了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