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食藥監總局要給中藥改名,民間一片反對聲,他們認為傳統中藥命名,標明的是歷史記憶,彰顯的是文化價值,如果大量中成藥經典藥品被迫改名,中醫真有可能亡於藥。
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印發《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按照規定,中成藥通用名稱一般不採用人名、地名、企業名稱命名。據統計,此次改名規定涉及5,000多個中成藥名。其中,具有百年歷史的雲南白藥,再也不能用「雲南」這個地名來命名。
改名恐要了中藥的「命」
多個媒體隨即發文表示反對,人民日報刊文《莫讓改名換姓斷了「金字招牌」》表示,中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中藥「老字號」烙著深深的「中國印」。如果大量中成藥經典產品被迫改名,中醫真有可能亡於藥。其結果不只是「改名換姓」,甚至有可能把中成藥的「性」和「命」都改掉。
文章分析稱,中醫藥與西醫藥是異質醫學,有著迥異的知識理論和方法體系。中成藥的命名,與中醫藥的性味、經絡、臟腑和藥效等基本原理密切相關。因此,不能用西醫西藥的思維來管理中醫中藥,在命名上尤其如此,不可隨意割裂傳統。
致力於恢復傳統文化,畢業於中醫藥大學的王世保撰文《中藥改名:是規範還是瞎折騰》表示,中藥歷經兩千多年,有著自己歷史的命名傳統和規則,這種悠久的傳統理應受到世人的尊重與保護,但受國內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中藥命名的傳統似乎最終也要被西化掉。
文章介紹,歷史上許多大醫家都是醫文兼備,他們在給方劑命名時會採用形象的文學修飾手法,比如誇張、比喻等,這些方劑名稱不僅形象,而且生動,便於廣大老百姓接受和理解。
他認為,西藥都是出自抽象、獨立的實驗室,而中藥所用的都是原生形態中藥材,而中藥材受到其生長環境的氣候、時令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具有道地性;還有某些中藥方劑的處方來源、發明創新者都具有專屬性,這些都是中藥的個性化特徵,西藥是沒有的。
文章批評,一位根本不懂中醫中藥的藥監局局長,組織一群根本不懂中醫中藥的西藥專家,去研究中藥的歷史命名規則,最後只能制定出這種以西律中、違背中藥命名的文化與規律、危害中醫藥發展的所謂規範的中成藥命名規則。
紅網也刊登評論文章《中藥「改名」不可搞「一刀切」》表示,傳統的中醫藥都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龐大的品牌建設投入,如「同仁堂」、「貴州百靈」、「雲南白藥」、「馬應龍痔瘡膏」等等,一紙行政命令將藥品中涉嫌「地名」、「人名」的命名統統改變,不是硬生生將傳統中醫藥的歷史文化沉澱割裂開了嗎?
有趣的中藥名稱
中藥,是中華醫學寶庫的瑰寶。中藥品種繁多,據《本草綱目》記載就有1,890種之多。中藥應用的歷史久遠,據記載已有2,000多年。而中藥藥名,取名生動形象,準確貼切,精短易記,又富於寓意,顯示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
中國古典文化發達的標誌之一,是文字優美。自從「神農」嚐百草之後,藥農、醫家便為具有保健治病作用的中草藥物,起了不少優雅的名稱,並賦以許多生動的歷史傳說故事。
中醫藥愛好者余垠所寫的《趣說中藥百草名》一文,就介紹了中藥名稱所包含的傳統文化與傳說。
素有「十方九歸」之說的婦科良藥「當歸」,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道:「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為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
而「杜仲」,是為紀念一個老農而得名的。傳說四川有一個名叫「杜仲」的老農,患有腰痛病,田裏耕作回家,習慣於靠在門口一棵大樹上歇息。久而久之,這老農的腰痛病卻不藥而愈了,經觀察發現,原來他把樹幹的皮磨損後,樹皮中露出的一根根銀絲發揮了作用。後來人們發現了這一味治療腰痛病的重要藥物,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劉寄奴」則相傳是宋武帝劉裕的名字。因是他首先發現這種「每遇生瘡、敷之即愈」的無名小草療效極好,因其小名叫「寄奴」,所以其人名也就變成了藥名。
「冬蟲夏草」,在中藥名字中是最有意思。它冬天是「蟲」,夏天是「草」。它其實是「蝙蝠蛾」的幼蟲,被一種叫「麥角菌」的真菌寄生,夏天在蟲體頭部、生出棒狀的菌府座,看起來像「草」。它具有益肺腎、止咳嗽的功效,常用於病後調補身體。
中藥名稱傳承的文化
中醫學理論認為金、木、水、火、土為「陰陽五行」,中藥中就有陰地厥、陽起石、金石斛、木通、水銀、火麻仁、土茯苓等名。
中醫學認為,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中藥中有酸棗仁、苦參、甜石蓮、辣蓼、咸秋石,以及五味俱全的「五味子」。
中醫學還認為顏色與人體的臟腑有關: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為五色之義。在中藥材中以色澤為名的種類很多,如青木香、硃砂、黃邊、白朮、皂角。此外,還有綠豆、紫河車等品名。
十二生肖也有相對應的中藥名,如鼠粘子、牛膝、虎仗、兔絲子、龍骨、蛇床子、馬勃、羊藿、猴棗、雞血藤、狗脊、豬牙皂。
還有與天地方位、時節有關的千日紅、月季花、春砂仁、夏枯草、秋葵子、冬桑葉、東白芍、西紅花、南沙參、北沙參等等。
另外,不少中藥以藥性來命名,可以顧名而思義。如「益母草」是婦科用藥;「地龍」,實際上就是蚯蚓;「人中白」,為便桶溺器所積之垢,也有藥用;「伏龍肝」,則是土灶心中的黃土;「百草霜」,是草木灶中的菸灰。
中藥師開藥方時尤其重視藥材產地,以求正宗。如「吳茱萸」,以江蘇吳縣產者為上品;「川連」,以四川所產「黃連」功效最佳;大補之品「阿膠」,正宗產地為山東阿縣;「黨參」產於山西上黨地區;而「當歸」,則以產於甘肅定西岷縣的為「地道藥材」,故又有「西當歸」、「岷當歸」之目。
從中藥雅名足見古人的慧心,其命名是多麼得當。如今這些名副其實的中藥,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部份,名垂藥典。它不僅僅是名稱,它也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