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16日發表包容性成長報告,在其評估的30個發達國家中,挪威奪得第一,美國僅排在第23名。至於其衡量的79個發展中國家的這一類中,阿塞拜疆(Azerbaijan)及立陶宛並列第一名,中國排在第15名,印度則為第60名。

世界經濟論壇在其發表的《2017年包容性增長與發展》(Inclus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17)報告說,傳統的GDP增長率無法評估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建議改以新的政策框架和衡量指標作為評估工具。

報告說,保障人民生活水準持續且全面的提升,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最低目標」,即人民的收入、經濟機會是否增加、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保障方面是否有所提升等。

WEF建議各國衡量生活水準時,採用包容性成長指數(Inclusive Development Index, IDI),其係根據12項包容性發展的關鍵績效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s)衡量各國的生活水準。

IDI指數提供了比GDP增長更完整的經濟發展指標,它涵蓋三大內容,包括增長與發展(Growth and Development)、包容度(Inclusion),及跨代公平和可持續發展(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根據WEF的報告,在可得最新數據的2008至2013年間,有26個發達經濟體的人均年收入中位數下降了2.4%(約284美元),同期間發展中國家表現較好,人均年收入中位數上升了10.7%(約165美元)。

不過,發展中國家有23%人口的平均收入中位數下降了9%,而發達國家54%人口的平均收入中位數下降了8%(1,044美元)。

如果以WEF的IDI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有些國家的IDI指數排名明顯高於其人均GDP,如柬埔寨、捷克、新西蘭、南韓和越南。有些國家的IDI指數排名則低於其人均GDP,如巴西、愛爾蘭、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亞、南非和美國,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社會包容性發展之間的轉化仍需加強。

WEF列出109個國家的IDI指標,其中有30個是發達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中,歐洲國家囊括前十名中的八名,挪威名列第一,IDI指數高達6.02,整體表現在過去五年間增長1.9%。

接下來的第二名到第七名都是歐洲國家,依次為盧森堡、瑞士、冰島、丹麥、瑞典、荷蘭。第八名及第九名為澳洲及新西蘭,第十名是奧地利。

英國排在第21名,落後於捷克和斯洛文尼亞,美國僅列在第23名,不及排在第22名的愛沙尼亞。南韓排在第14名,日本則排在第24名。

79個發展中國家的排名,阿塞拜疆(Azerbaijan)及立陶宛以IDI指數4.73,並列第一,其次依序為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烏拉圭、拉脫維亞、巴拿馬。

亞洲國家中,以泰國表現最好,排在第13名,其次是排在第15名的中國,印度在第60名。

IDI三大內容的細項如下:

1. 增長與發展(Growth and Development):衡量GDP增長、勞動力參與、生產力發展、預期壽命增長;

2. 包容度(Inclusion):衡量家庭收入中位數、貧困問題、發展不平等指標;

3. 代際公平和可持續發展(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衡量自然資源消耗與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淨存量、人口紅利依賴度、公共債務和碳排放。

WEF認為,各國如不及時調整經濟增長模式和衡量方法,將錯失提高經濟增長及降低社會不平等狀況的重要機會。

報告建議,決策者應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重新排列優先事項,以更有效地應對技術變革和全球化所帶來的安全威脅與貧富差距擴大的隱憂。◇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